[实用新型]用于轨道交通浮置板轨道的复合阻尼弹簧隔振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020191525.5 | 申请日: | 2010-05-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381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9 |
| 发明(设计)人: | 耿传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轨通减振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1B19/00 | 分类号: | E01B19/00;E01B1/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1208 | 代理人: | 陈树德 |
| 地址: | 200331 上海市普陀***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轨道交通 浮置板 轨道 复合 阻尼 弹簧 隔振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交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地铁、轻轨交通浮置板轨道的复合阻尼弹簧隔振器。
背景技术
世界上大多数地铁、轻轨交通轨道结构采用刚性较大的混凝土整体道床,以减少运营中的日常维修工作。轨道结构的弹性主要依靠钢轨扣件提供。弹性较差的钢轨扣件会造成严重的轮轨振动与冲击,不仅影响轨道结构的使用寿命,而且也带来了振动和噪声等环境污染,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世界各国对减振型轨道结构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减振轨道形式主要:弹性扣件、弹性轨枕、浮置板轨道等。浮置板轨道是最为有效的减振措施。
浮置板轨道是由钢筋混凝土道床板与弹性支座组成的质量弹簧系统,通过减振弹簧元件将钢筋混凝土道床板悬浮起来,形成一种具有较高减振效果的轨道型式,其减振效果比碎石道床轨道减少15~25dB,一般用于轨道交通减振要求较高的地段。弹性支座有橡胶支座、弹簧支座等,橡胶支座使用寿命短、弹簧支座使用寿命长可更换,但阻尼小,目前国内浮置板轨道结构弹簧隔振器主要为国外公司产品,造价昂贵,仅在需要特殊减振的地段使用,这势必制约了该轨道减振产品的使用,直接影响到沿线的环境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减振降噪性能佳、成本低的用于轨道交通浮置板轨道的复合阻尼弹簧隔振器。
为了解决以上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轨道交通浮置板轨道的复合阻尼弹簧隔振器,所述隔振器为一个筒状结构,筒内分为上下二层结构,筒内放置有橡胶钢弹簧硫化件和阻尼箱,其中,上铁板、橡胶、钢弹簧、阻尼箱整体硫化,中间为镂空结构,下部的阻尼箱内有活塞杆和活塞,活塞杆顶部与上铁板螺接固紧,上铁板与外套筒承载板螺接固紧,中间镂空结构和阻尼箱内均充有阻尼剂,阻尼箱底板放置在浮置板道床基础上。
所述的橡胶、钢弹簧硫化为一个整体,中间内壁为螺旋型。
所述的活塞上设有用于活塞安装定位的限位块和用于调节阻尼大小、阻尼剂流动的阻尼孔。
本实用新型的复合阻尼弹簧隔振器结构,在列车运行引起的轨道振动经过复合阻尼钢弹簧支座后传至基床,能取得更好的缓冲隔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优越功效在于:
1)本实用新型采用橡胶复合钢弹簧和阻尼器并联结构,大大提高了浮置板轨道系统阻尼,阻尼系数达到0.08~0.20;
2)本实用新型的隔振器结构减振降噪达到20~30dB,由于增设阻尼箱,可以更好缓冲轨道动力冲击,其减振效果超过原钢弹簧隔振器产品,具有减振降噪性能好、安全性能高与工程造价低等优点,广泛应用轨道交通减振降噪要求较高和特殊减振地段;
3)成本低,性能佳,能完全替代进口产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放置于高架桥上的断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放置于隧道中的断面图。
图中标号说明
1-上铁板; 2-钢弹簧;
3-橡胶; 4-阻尼箱上板;
5-阻尼箱底板; 6-隔振器外套筒;
7-镂空结构; 8-活塞杆;
9-活塞限位块 10-活塞;
11-阻尼剂; 12-螺栓;
13-外套筒承载板; 14-螺栓;
15-阻尼箱; 16-阻尼孔;
17-浮置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轨道交通浮置板轨道的复合阻尼弹簧隔振器,所述隔振器为一个筒状结构,外套筒6内分为上下二层结构,外套筒6内放置有橡胶钢弹簧硫化件和阻尼箱15,其中,上铁板1、橡胶3、钢弹簧2、阻尼箱15整体硫化,中间为镂空结构7,下部的阻尼箱15内有活塞杆8和活塞10,活塞杆8顶部与上铁板1用螺栓14固紧连接,上铁板1与外套筒承载板13用螺栓12固紧连接,中间镂空结构7和阻尼箱15内均充有阻尼剂11,阻尼箱底板5放置在浮置板17道床基础上。
所述的橡胶3、钢弹簧2硫化为一个整体,中间内壁为螺旋型。
所述的活塞10上设有用于活塞10安装定位的限位块9和用于调节阻尼大小、阻尼剂11流动的阻尼孔1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轨通减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轨通减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9152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容器间通信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按键信号发送到APP的方法和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