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灌注桩负摩阻力测试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188653.4 | 申请日: | 2010-05-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491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 发明(设计)人: | 张炜;刘争宏;张继文;郑建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 |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61213 | 代理人: | 谭文琰 |
| 地址: | 710043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自重 湿陷性 黄土 场地 灌注 桩负摩 阻力 测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灌注桩负摩阻力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土,广泛分布在我国北方,它在力和水的作用下会发生下沉,其中自重湿陷性黄土在上覆土自重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泡就会发生下沉,从而导致自重湿陷性黄土中的桩产生负摩阻力作用。在进行重要建筑物、构筑物建设时,往往需要对负摩阻力进行实测。当前的测试方法中,主要方法是桩身应力测试法,即通过测试桩体的应变,通过弹性理论计算轴力,从而得到负摩阻力大小和中性点深度两个参数。其具体做法是,在试验桩周围开挖一个浸水试坑,试验时先在试验桩桩头分级加载至某一荷载,然后在此恒定荷载作用下,对浸水试坑进行浸水,使自重湿陷性黄土在上覆土自重压力和水的作用下发生下沉,通过测试埋设在试桩中的应变测试元件得到土体沉降过程中的桩体应变变化,来计算负摩阻力的大小和中性点深度。由于土体的沉降过程需要几十天甚至上百天的时间,使得桩体混凝土处于长期荷载作用下,因此混凝土除发生弹性应变外,还会发生徐变,若将实测应变按弹性理论计算桩身轴力,就会产生较大误差,需要扣除混凝土在长期荷载作用下的徐变才能使测试结果趋于实际。目前,如何从实测应变中扣除徐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灌注桩负摩阻力测试装置。通过对试验桩预留段进行应变测试,从而获得徐变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用试验桩预留段的徐变度代表土中桩体的情况,具有徐变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后可按线性徐变计算理论计算桩体内任意深度处混凝土在长期荷载作用下发生的徐变,提高了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灌注桩负摩阻力测试的可靠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灌注桩负摩阻力测试装置,包括位于地基土上的浸水试坑,所述浸水试坑中设有埋设在地基土内的试验桩,所述试验桩具有伸出浸水试坑的试验桩预留段,所述试验桩预留段周围设有一个水槽,所述水槽内设置有抽取地下水的水管,所述试验桩预留段上部为桩头,试验桩桩体内纵向设置有对称的第一测管和第二测管,所述第一测管和第二测管由若干个测管单元连接而成,在所述相邻两个测管单元的连接处设置有测环,在第一测管上设置有位于试验桩预留段顶部的第一测环和位于试验桩预留段底部的第三测环,在第二测管上设置有位于试验桩预留段顶部的第二测环和位于试验桩预留段底部的第四测环,在所述第一测环和第三测环间设置有可沿第一测管滑动的应变测试探头,在所述第二测环和第四测环间设置有可沿第二测管滑动应变测试探头,通过应变测试探头测得的测环间应变即为试验桩预留段混凝土的应变,两根测管的应变平均值为平均应变。
上述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灌注桩负摩阻力测试装置,所述试验桩预留段的长度为1m。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通过对试验桩预留段进行应变测试,从而获得徐变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用试验桩预留段的徐变度代表土中桩体的情况,具有徐变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后可按线性徐变计算理论计算桩体内任意深度处混凝土在长期荷载作用下发生的徐变,将徐变从实测应变中予以扣除,再按弹性理论准确计算桩身轴力,提高了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灌注桩负摩阻力测试的可靠性,且使用简单方便,便于推广应用。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试验桩预留段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浸水试坑; 2-试验桩预留段;3-水槽;
4-机井; 5-第一测环; 6-井水;
7-桩头; 8-第一测管; 9-土中桩体;
10-水管; 11-地基土; 12-试验桩;
13-第二测环;14-第四测环; 15-第三测环;
16-第二测管。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未经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8865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