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冷却金属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82601.6 | 申请日: | 2010-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867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9 |
发明(设计)人: | 高俊山;汪献忠;吴水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科创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9/56 | 分类号: | C21D9/56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1109 | 代理人: | 霍彦伟 |
地址: | 450006***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冷 金属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线材热处理领域,主要涉及一种细线材在感应加热处理时所需要的水冷却金属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线材热处理所用的加热炉还是以50年代仿苏的“老三样炉”,即马弗炉、井式炉、箱式炉、台车炉为主,国内大部分企业在金属丝热处理中主要使用电阻炉加热。由于电阻炉存在密封条件差、蓄热量大、升温速度慢等缺点,致使炉体热量散失较大,造成大量的能量浪费。试验测试数据证明,若采用传统电阻炉热处理方式,耗电量为1000-1200度电/吨材。
为此,我公司研发了一种利用感应加热方法来对细线材进行热处理的设备。
细线材经由进线端到达导向轮,然后进入到感应加热炉中进行热处理工艺。从感应加热炉里出线后,带有高温的细线材会进入另一个线槽轮里,由于必须要保证线材和线槽轮的充分接触,这样会有大量的热量传导至线槽轮。
一般来说,当细线材从炉孔里出来时带有将近1000千度的高温,导向轮中间的轴承很容易由于热胀冷缩而卡死。一般轴承钢耐高温轴承可以承受300到600度左右高温;氧化锆轴承可以承受600到900度左右高温;氮化硅轴承可以达到1200度以上,是目前世界上耐高温最高的一种轴承,但是由于氮化硅轴承成本太高,从经济适用性原则来看不适用。
发明内容
为避免导向轮被加热后温度过高而卡死轮子,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使导向轮保持恒温的水冷却金属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包括通水轴,在通水轴的两端分别开有进水孔和出水孔;在通水轴的轴身处设置线槽轮,线槽轮的两端分别连接法兰,法兰固定通水轴的轴承,所述的通水轴、线槽轮和法兰之间形成通水腔,通水腔与进水孔和出水孔相通。
所述的轴承为耐高温轴承。
在所述通水腔的两端设置机械密封,机械密封通过轴挡环固定在法兰上。
在所述的法兰与线槽轮之间设有O型密封圈。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采用通水的方法使导向轮保持恒温,且结构简单,一般的加工条件即可完成,成本较低;其次,在设计时采用球轴承连接可以保证线材的高速运转;最后,由于连接采用轴承和机械密封连接,所以运转时噪音和机械振动都很小。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通水轴1,在通水轴1的两端分别开有水孔2和水孔3,通水轴1中段开有进水内孔12和出水内孔13,通水轴1中间不贯通。在通水轴1两侧安装机械密封7和轴挡环8,通水轴1、机械密封7和轴挡环8的外面安装线槽轮4,线槽轮4上开有线槽14,线材在通过水冷却金属轮时安置在线槽58中。线槽轮4和机械密封7的外侧连接法兰5,在法兰5与线槽轮4之间设有O型密封圈9。线槽轮4与法兰5之间通过螺栓15连接,法兰5固定通水轴外面的轴承10,轴承10与通水轴1之间通过轴用卡簧11连接。并且,上述的轴承54以耐高温轴承为最佳实施方式。
上述的通水轴1、线槽轮4和法兰5之间形成通水腔6,通水腔6与进水内孔12和出水内孔13相通。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如图所示,水从进水孔2进入,然后通过进水内孔12进入到通水腔6中。水在通水腔6中与线槽轮4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冷却线槽轮4。冷却后,水经过出水内孔13从出水孔3中流出。
由于机械密封7的存在,就可以保证线槽轮4和通水轴1之间的相互转动,并保证通水腔6里面的冷却水不会溢出,冷却水在通水腔6内与线槽轮4充分换热。此时带有热量的水由通水轴1的出水孔3流出进入冷却系统,循环利用。
需要说明的是,当细线材进入线槽轮后,由收线系统和张紧系统产生的拉力,使线材和线槽轮4中的V型槽产生较大的摩擦力,从而带动线槽轮4转动,线槽轮4和法兰5之间采用的螺栓连接,属于静连接。而线槽轮4、法兰5和通水轴1之采用轴承10和机械密封7连接,属于动连接。这样就是只有线槽轮4和法兰5转动,而通水轴1由于和系统中的支架采用螺母坚固连接就不会随线槽轮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科创电子有限公司,未经郑州科创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826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