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豆浆机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180044.4 | 申请日: | 2010-04-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183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26 |
| 发明(设计)人: | 杨曦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曦 |
| 主分类号: | A23C11/10 | 分类号: | A23C11/10;A47J31/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州***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豆浆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电子产品,具体涉及的是一种豆浆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豆浆机在将豆粒粉碎搅拌之后,需要经过过滤,在除去豆渣再将豆浆加热,加热过程需要人工监控,稍微一不注意就会发生豆浆溢出的现象,操作过程比较麻烦。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克服上述缺陷的可实现自动加热的豆浆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豆浆机,所述的豆浆机包括一壳体,壳体上设置有一上盖,壳体内设置有一杯桶,所述杯桶内有一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盖下端设置有搅拌装置,所述的杯桶内设置有一个防干烧探针及一防溢探针,所述的加热装置为环形加热管。
所述的上盖的下半盖设置有一滤网,所述的滤网通过一连接部上设置的连接卡口与上盖的下半盖连接,所述的防溢探针设置在杯桶内设置的溢出槽中,所述的防干烧探针接触到杯桶的底部,所述的环形加热管设置在所述杯桶的侧壁底部。
所述的搅拌装置为旋转电机及多叶刀片头,所述的旋转电机设置在一活动槽中,所述的活动槽内设置有活动组件。
所述的活动组件为弹簧或者橡胶垫。
所述的壳体设置有一底座,所述的壳体上设置有把手座,把手座上设置有把手。
采用本实用新型可以将干豆一次性加工成可以直接饮用的热豆浆,省却了在使用搅拌机粉碎搅拌黄豆之后再去炉子上加热的麻烦,并且加热过程可控可测,搅拌及加热效果好。获得的豆浆产品蛋白质含量高,味道醇正,气味芳香。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利用对程序的控制配合煮出豆腐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路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豆浆机,所述的豆浆机包括一壳体1,壳体上设置有一上盖11,壳体内设置有一杯桶10,所述杯桶内有一加热装置121,所述的上盖11下端设置有搅拌装置13,所述的杯桶10内设置有一个防干烧探针122及一防溢探针123,所述的加热装置为环形加热管。所述的上盖11上设置有一提手111,提手末端设置有一插座孔110。上盖11内还设置有控制线路板112,线路板底板113,线路板板盖114。线路板底板113为硅胶制作,用于将控制线路板112密封、防水。线路板板盖114用于将控制线路板112盖紧在上盖11内。变压器101及电路板102也设置在上盖11内。
所述的上盖的下半盖12设置有一滤网2,所述的滤网2通过一连接部上设置的连接卡口120与上盖的下半盖12连接,所述的防溢探针123设置在杯桶内设置的溢出槽中,所述的防干烧探针122接触到杯桶的底部,所述的环形加热管设置在所述杯桶10的侧壁底部。下半盖12与上盖11之间设置有一硅胶密封垫126,防干烧探针122及一防溢探针123设置在下半盖12上,并伸长至预设位置。
所述的搅拌装置13为旋转电机及多叶刀片头(图中未示出),所述的旋转电机设置在一活动槽中,所述的活动槽内设置有活动组件(图中未示出)。
所述的活动组件为弹簧或者橡胶垫。弹簧或者橡胶垫可使旋转电机在轴线反正具有一定的移动量,可以利用轴向移动增加刀头对豆粒的搅拌能力,提高粉碎效果。
所述的壳体设置有一底座16,所述的壳体上设置有把手座15,把手座上设置有把手。把手座15内设置有开关125和电源接触连接件124。开关125用于检测上盖11是否和杯桶10有盖合接触。电源接触连接件124用于将电源传送至上盖11,供整机的工作。
本机还可以利用对程序的控制配合煮出豆腐脑。具体流程为:
1.加热程序对适量的豆水混合物加热6分30秒,停20秒;
2.电机开始初搅拌,每搅拌10秒停5秒,总时间为3分钟;
3.重复加热,加热过程遇沸腾碰针则停20秒,如此多次加热,总时间为6分钟;
4.再粉碎过程,电机搅拌28秒停15秒,共转停6次。
5.再加热过程,加热过程遇沸腾碰针则停20秒,如此多次加热,总时间为10分钟;
6.精粉碎过程,电机搅拌28秒停15秒,共转停6次。
7.最后加热,每次加热3秒,并逐步缩短间隔时间,程序根据会自动记录加热后间隔时间并采用最短的间隔时间继续进行加热及间隔,总加热阶段的时间为10分钟。
8.完成,发出蜂鸣提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曦,未经杨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8004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