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油拉模盒的冷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79633.0 | 申请日: | 2010-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692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15 |
发明(设计)人: | 蔡鸿祥;吴俊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京群焊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C3/14 | 分类号: | B21C3/14 |
代理公司: | 昆山四方专利事务所 32212 | 代理人: | 盛建德 |
地址: | 215312 江苏省昆山***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拉模盒 冷却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却系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油拉模盒的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的油拉模盒的装置没有较为有效的冷却效果,焊丝涂油过程中,焊丝送丝速度过快,流体阻力产生热量导致润滑油的热量累计,从而影响拉拔速度和润滑油的质量。
一般使用的润滑油为水溶性油,在小于45℃的情况下正常工作,工况超过50℃,润滑油中的部分物质会挥发,凝滞阻力会越来越大,热量的累积速度更快,加热焊丝甚至会对焊丝的微观组织造成影响。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油拉模盒的冷却系统,该系统使拉丝模盒和润滑油的温度较为稳定适中的循环水装置,以及润滑油的循环装置,大大提高焊丝的拉丝速度和表面质量,节省焊丝的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油拉模盒的冷却系统,其包括一设于拉丝冷却区的拉丝模盒,一靠设于拉丝冷却区的焊丝润湿区和一用若干油管连通于焊丝润湿区的油箱,还设有一冷却散热、补充水分的水箱及若干连接于水箱的水冷管,所述水冷管通过水箱后再分别穿设过拉丝水冷区、焊丝润湿区及油箱,并返回水箱,形成一循环降温系统。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穿设过焊丝润湿区的水冷管穿设于焊丝润湿区中的油层中,且位于焊丝润湿区中的水冷管呈环状穿设放置,水冷管以传递的方式吸取来自焊丝润湿区的热量,更加有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穿设过油箱的水冷管以弹簧状分布于油箱内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分别穿设于拉丝水冷区、焊丝润湿区及油箱的水冷管上均设有一控制阀,所述控制阀上连设有温控传感器,控制阀通过温控传感器上的温度控制流经拉丝水冷区、焊丝润湿区及油箱的水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水冷管上设有若干压力泵。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通于焊丝润湿区和油箱的油管上设有一具有双向导通功能的控制阀,同时油管上设有一用于输油和抽油的压力泵,在给焊丝润湿区补充油量的同时,也可将其中高热量的油抽出,降温后重新注入焊丝润湿区,形成一油路循环降温系统,更加有效的降温。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水冷管和油管为不锈钢制成,管壁较薄,线径较大,便于循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由压力泵带动循环水,在温控传感阀的调控下,循环水在拉丝冷却区、焊丝润湿区和油箱中循环冷却,从而使拉丝模盒和润滑油的温度较为稳定适中,提高了焊丝的拉丝速度和表面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种油拉模盒的冷却系统,其包括一设于拉丝冷却区1的拉丝模盒2,一靠设于拉丝冷却区1的焊丝润湿区4和一用若干油管9连通于焊丝润湿区4的油箱6,还设有一冷却散热、补充水分的水箱8及若干连接于水箱8的水冷管5,所述水冷管5通过水箱8后再分别穿设过拉丝水冷区、焊丝润湿区4及油箱6,并返回水箱8,形成一循环降温系统。
所述穿设过焊丝润湿区4的水冷管5穿设于焊丝润湿区4中的油层中,且位于焊丝润湿区4中的水冷管5呈环状穿设放置,水冷管5以传递的方式吸取来自焊丝润湿区4的热量,更加有效。
所述穿设过油箱6的水冷管5以弹簧状分布于油箱6内部。
所述分别穿设于拉丝水冷区、焊丝润湿区4及油箱6的水冷管5上均设有一控制阀3,所述控制阀3上连设有温控传感器,控制阀3通过温控传感器上的温度控制流经拉丝水冷区、焊丝润湿区4及油箱6的水量。
所述水冷管5上设有若干压力泵7。
所述连通于焊丝润湿区4和油箱6的油管9上设有一具有双向导通功能的控制阀3,同时油管9上设有一用于输油和抽油的压力泵7,在给焊丝润湿区4补充油量的同时,也可将其中高热量的油抽出,降温后重新注入焊丝润湿区4,形成一油路循环降温系统,更加有效的降温。
所述水冷管5和油管9为不锈钢制成,管壁较薄,线径较大,便于循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京群焊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昆山京群焊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7963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