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家用气压式咖啡手冲机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178063.3 | 申请日: | 2010-04-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757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2 |
| 发明(设计)人: | 杨秀香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秀香 |
| 主分类号: | A47J31/32 | 分类号: | A47J31/32;A47J31/40;A47J31/44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曹玉平 |
| 地址: | 中国台湾桃园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家用 气压 咖啡 手冲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咖啡机,具体涉及一种以冲水滤泡方式配合压力产生咖啡的家用气压式咖啡手冲机。
背景技术
当咖啡已成为一般国民饮料的今天,自己制作一杯芳香浓郁的咖啡常常是一般人居家休闲时的选择。居家制作咖啡的方式大致上有三种:速溶式、滤泡式与烹煮式。速溶式咖啡,大体上系将包含咖啡、奶精与糖三种成分之粉末(俗称三合一咖啡)倒入杯中再冲泡而成,此种咖啡较无法带出咖啡的香醇。烹煮式咖啡则是利用咖啡机来煮,所述咖啡机则依功能及烹煮的专业程度而在价格上有极大差异,所烹煮出来的咖啡口感也不相同,因此,大众化的普通咖啡机为普遍被使用的机种;然而,即便再大众化的咖啡机,在使用时也因为手续繁多,且使用过后清洗也较麻烦,因此有些人并不热中于使用咖啡机。滤泡式咖啡则是介于咖啡机与速溶咖啡之间的选择,其特征是将咖啡粉置入放有滤纸的漏斗状滤泡器本体中,再将煮沸的开水倒入滤泡器中通过咖啡粉,热水流出滤泡器底部的洞孔时速溶出咖啡内含成分,最终得到浓、醇、香的滤泡式咖啡。
通常在烹煮义式咖啡时,适当地利用蒸气通过咖啡粉能萃取出更芳香的咖啡液,但具有蒸气功能者仅配备在较大型的咖啡机,习知的咖啡滤泡器在滤泡时咖啡时,是利用重力让热水自然通过滤纸内的咖啡粉以萃取出咖啡液,因此,通常会因为压力不足致使无法更完美地萃取出咖啡应有的香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家用气压式咖啡手冲机,可解决一般咖啡滤泡器因为不配备蒸气压力产生装置,以致于无法进一步冲泡出更芳香可口的咖啡的问题。
提供一种家用气压式咖啡手冲机,在一上座与一下座之间设有盛杯、滤网座、阀座与阀片,该上座的上方具有一开口,该开口配合一盖体,该盖体上设置一具有内空间的把手,该内空间与该盖体之间连接一输气管,该输气管朝向所述内空间的一端为进气端,该把手设有一开关,该开关连接一连杆组,该连杆组连动所述输气管,所述内空间组合一具有阀门的压缩气瓶,该输气端移向该内空间时,可使该输气端连通该阀门,压缩气瓶内的压缩气体经由输气管流至该上座内;该下座的下方具有咖啡出口与连接该咖啡出口的导流槽。
做为较佳的选择,家用气压式咖啡手冲机进一步包含一具有凹部的尾帽,该尾帽设有外螺纹,所述把手的内空间设有内螺纹,尾帽藉由外螺纹与该内螺纹锁合于把手,使压缩气瓶被容纳于该内空间与凹部内。
控制热水从上座流入盛杯的技术手段,是在阀座设置一中心孔与位于该中心孔周边的复数通水孔,且阀座的下面设有围绕在该些通水孔外围的顶掣部;一阀片组合于阀座下方,使阀片与该顶掣部彼此密合,当压缩气体作用于热水产生压力时,热水的压力即推开阀片产生空隙供热水通过而流入盛杯内的咖啡粉,以萃取出咖啡液。
做为一种选择,可在下座设有二个彼此对称的咖啡出口与二个彼此对称的导流槽,使咖啡液可同时流入二个杯子内。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通过在上盖的把手中增设压缩气瓶,由压缩气体对滤泡咖啡中的热水产生压力,使具有压力的热水被强迫通过咖啡粉而萃取出口感更佳的咖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家用气压式咖啡手冲机的主要组件结构及其组合关系的平面剖视分解图;
图2A是图1所示家用气压式咖啡手冲机中的阀座结构的俯视图;
图2B是图2A所示阀座结构的剖视图;
图3A是家用气压式咖啡手冲机主要组件组装后的平面结构剖视图;
图3B是家用气压式咖啡手冲机在通入压缩气体后,具有压力的水将阀片推开,让水通过阀片滴入盛装咖啡粉的盛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4A是家用气压式咖啡手冲机的开关尚未被按压时,输气管的入气端未连通压缩气瓶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B是家用气压式咖啡手冲机的开关被按压时,输气管的入气端连通压缩气瓶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家用气压式咖啡手冲机的盖体覆盖在上座后,由旋转方向将盖体嵌固于上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秀香,未经杨秀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7806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