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加压法硝酸生产用新型氧化炉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75526.0 | 申请日: | 2010-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704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23 |
发明(设计)人: | 杨炎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化工压力容器厂 |
主分类号: | C01B21/38 | 分类号: | C01B21/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压 硝酸 生产 新型 氧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化工生产设备,尤其涉及一种能日产500吨的双加压法硝酸生产用新型氧化炉。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双加压法硝酸装置的单套最大生产能力为日产300吨规模的装置,其氨氧化炉为硝酸生产中的关键设备,在反应中氧化炉内既需要适当的温度以维持反应的连续运行,同时也必须有效控制炉内温度,过高的温度首先会缩短设备寿命甚至损坏设备,同时高温下铂金网触媒的支撑机构容易变形影响铂金网的使用寿命,大大增加生产成本。而在现有氧化炉中其主要换热降温设备为废热锅炉,现有的废热锅炉无法充分地利用多余的反应热,使炉内温度过高,铂金网寿命短,氧化氨气体出口温度过高,同时也无法实现对其他机组所需过热蒸汽的供给。同时,现有氧化炉换热设备换热效率不高,也带来了设备耗能大,既提高了成本,也不符合环保节能的技术和社会发展方向;另外,一般容器设计在高温时,其壳体内壁基本上采用内衬隔热保温材料的方法来降低壳体壁的壁温,其对壳体的隔热效果不佳,无法有效地使壳体壁温控制在壳体材料允许的工作温度以内。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加压法硝酸生产用新型氧化炉,其能更有效地利用多余反应热、延长设备材料寿命、降低成本,环保节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加压法硝酸生产用新型氧化炉,包括壳体、壳体内壁的隔热层,所述隔热层由多组靠近壳体内壁的通水的壁管组构成,所述壁管组为无缝钢管弯制的盘管,所述每组壁管组的进出口引管均连接到氧化炉外的相应汇管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由上中下三段组成,其中中下段壳体设有所述壁管组,中段壳体的壁管组其进出口引管连接到进口汇管和出口汇管上,下段壳体的壁管组其进出口引管连接到水蒸发器进、出口汇管以及蒸汽过热器进、出口汇管。
作为优选,还包括设于壳体内的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为多层盘管构成的盘管组,每层盘管其结构均为无缝管按等间距螺旋线方式盘绕制作而成的水平盘管,在各层盘管上分别抽出数量不等的进出口引管,并连接到氧化炉外的水蒸发器进、出口汇管以及蒸汽过热器进、出口汇管上。
作为优选,还包括设于壳体内的支撑架,其支撑热交换器,所述支撑架为一三角架,其由两种断面尺寸的H型钢连接构成,其中大断面尺寸H型钢首尾连接组成三角形的三角架主支撑架及三角形三角上的三个支脚,小断面尺寸H型钢则水平固定在三角架主支撑架三角形各边构成辅助悬臂支撑。
作为优选,还包括设于壳体上的点火系统,所述点火系统包括设于壳体顶端中心由减速机带动转动的点火系统管,以及设于壳体侧面为点火系统管点火的氧化炉点火枪,点火系统管的结构为一倒T字形结构,包括顶端与减速机连接带动转动并伸入壳体内的中心竖管,以及垂直固定于其下端的水平横管,所述中心竖管上设有氢气进口孔,所述氧化炉点火枪伸入壳体内并靠近水平横管,水平横管上开有若干氢气喷射燃烧口。
更进一步地,所述中心竖管分为两段,上段轴上有氢气进口孔。所述水平横管在水平中心下方15°、30°、45°方位上钻有三排氢气喷射燃烧口,所述氧化炉点火枪伸入水平横管上方,且与水平横管旋转区域相交。
作为优选,还包括设于壳体内的触媒反应装置,所述触媒反应装置包括触媒框,铂金丝网,以及铂金丝网压圈,所述触媒框由上部连接法兰、短筒节、中间铂金丝网支撑圈和下部的分布板支撑圈组装焊接而成,铂金丝网放置于铂金丝网支撑圈上平面上,铂金丝网压圈压在铂金丝网上面,所述铂金丝网压圈为若干个圆弧板通过连接机构拼接而成的一整圆,所述连接机构包括与圆弧板两端剖面对齐并焊接固定的钢条,以及通过将相邻圆弧板间的钢条相连接而将相邻圆弧板拼接的卡子。
更进一步地,所述分布板支撑圈上平面上组装有气体分布板。所述铂金丝网上下两面外圆边缘上均用陶瓷纤维密封带与铂金丝网支撑圈和铂金丝网压圈隔开,铂金丝网支撑圈的内圆面和下圆平面上,用耐高温陶瓷纤维和耐热钢板弯制成角保护板压在平面上作为保温层,铂金丝网支撑圈和分布板支撑圈均沿内圆周开有伸缩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化工压力容器厂,未经成都化工压力容器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7552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