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隔热式竖炉布料车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73480.9 | 申请日: | 2010-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487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16 |
发明(设计)人: | 李强;亓玉辉;徐春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B1/20 | 分类号: | F27B1/20 |
代理公司: | 济南鲁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7214 | 代理人: | 周长义;崔民海 |
地址: | 271126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隔热 式竖炉 布料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冶金行业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隔热式竖炉布料车。
背景技术
在竖炉生产中,入炉生球通过炉顶的布料车将生球布到屋脊形烘干床上,从预热带上升的热废气和从导风墙出来的热废气在烘干床的下面混合,穿过烘干床与生球进行热交换,干燥后的球团继续下降,经过预热带后进入焙烧带,在焙烧带进行高温反应,最后排出炉外。其中,与烘干床上生球进行热交换后的热废气温度高、湿度大,对布料车的下层皮带直接造成极大的冲击腐蚀作用,致使竖炉布料车配套附属皮带受热损坏严重,皮带更换频繁,既增加了竖炉的设备维护成本,也降低了布料车的有效作业率。目前钢铁企业尚无隔热式竖炉布料车的应用案例,一般企业采用频繁更换皮带的处理措施,个别企业采用价格较高的耐热皮带,设备维护成本均处于较高的水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不改变原有布料方式的基础上,并确保竖炉布料车正常高效运行,提供一种隔热式竖炉布料车。实现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该隔热式竖炉布料车设有上、下隔热板,上、下隔热板之间形成一腔体,腔体内设有冷却水管,冷却水管下面设有耐火隔热层,耐火隔热层的上、两侧分别设有隔热壁。上隔热板上设有固定拉筋,便于固定在皮带机支撑上。其中,隔热板采用钢板等硬性材质制作组成,主要用来分层固定耐火隔热层和冷却水管。隔热壁一般采用钢板等硬性材质制作,其空间体积中的长度=原布料车有效中心距离(滚筒中心距离)+滚筒半径×sin(30-45°),其空间体积中的宽度等于原布料车的宽度,其空间体积中的高度要根据布料车与烘干床的实际间隔距离设定;隔热壁夹层内装有耐火隔热材料形成耐火隔热层,以实现隔热作用。所述冷却水管一般由防锈钢管组成,其长度等于上述隔热壁的空间长度,其直径要根据布料车与烘干床的实际间隔距离和耐火隔热层的高度来设定。为提高冷却效果,冷却水管呈“U形”状,采用“U形”循环水管设置。所述固定拉筋采用型钢等硬性材质制作组成。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维护方便,通过简单隔热,有效提高布料车 皮带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在皮带机上的安装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冷却水管的结构简图。
图中,1、上隔热板,2、下隔热板,3、冷却水管,4、耐火隔热层,5、上隔热壁,6、下隔热壁,7、固定拉筋,8、滚筒,9、皮带机支撑。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该隔热式竖炉布料车设有上隔热板1和下隔热板2,上隔热板和下隔热板2之间形成一腔体,腔体内设有冷却水管3,冷却水管3下面设有耐火隔热层4,耐火隔热层4的上、两侧分别设有上隔热壁5和下隔热壁6。上隔热板1上设有固定拉筋7,便于固定在皮带机支撑上。其中,上隔热板1和下隔热板2采用钢板等硬性材质制作组成,主要用来分层固定耐火隔热层4和冷却水管3。上隔热壁5和下隔热壁6采用钢板等硬性材质制作,其空间体积中的长度=原布料车有效中心距离,其空间体积中的宽度等于原布料车的宽度,其空间体积中的高度要根据布料车与烘干床的实际间隔距离设定;上隔热壁5和下隔热壁6夹层内装有耐火隔热材料形成耐火隔热层4,以实现隔热作用。所述冷却水管3由防锈钢管组成,其长度等于上述隔热壁的空间长度,其直径要根据布料车与烘干床的实际间隔距离和耐火隔热层的高度来设定。为提高冷却效果,冷却水管3呈“U”形,采用“U形”循环水管设置。所述固定拉筋采用型钢等硬性材质制作组成。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设在皮带下方,安装完成后,竖炉布料车正常开机前打开冷却水管3循环水控制阀门,按原正常步骤运行操作;正常停机后,在布料车退出后,关闭冷却水管3循环水控制阀门;出现意外炉内停机,在烘干温度未降低至常温前不能关闭冷却水管循环水控制阀门,只有当烘干温度未降低至常温后关闭冷却水管循环水控制阀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未经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7348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