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混凝土自动冲击测试仪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72722.2 | 申请日: | 2010-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625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1 |
发明(设计)人: | 孔德玉;姜俊;王晓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03 | 分类号: | G01N3/303;G01N3/34;G01N3/02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王兵;黄美娟 |
地址: | 310014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自动 冲击 测试仪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凝土自动冲击测试仪,属混凝土材料测试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混凝土抗冲击性能是衡量混凝土特别是高韧性混凝土力学性能的重要指标,但目前国内尚未制定针对混凝土抗冲击性能的标准试验方法,通常,实验室均采用美国混凝土协会推荐的ACI-544“纤维混凝土的性能测试方法”进行实验检测,该方法规定,将质量为4.45kg的冲击锤,从高度为457mm或1000mm处自由下落,通过一个直径为63.5mm的钢球传递冲击作用,冲击厚度为64mm、直径为150mm的混凝土试件,记录试件表面开始产生可见裂纹和裂纹宽度大于0.3mm时的冲击次数,以初裂冲击次数和破坏冲击次数作为衡量纤维混凝土韧性的指标。
然而,该方法仅对该试验要求进行了原则说明,并未提供相应的试验仪器设备要求,且ACI-544采用直径为63.5mm的硬质钢球传递冲击锤的冲击作用,对于与混凝土接触的一侧,由于钢球硬度远高于混凝土,试验冲击过程混凝土对钢球变形的影响不大,然而,与冲击锤相接触的一侧,由于两者硬度相差不多,且冲击锤与钢球之间为点接触,对钢球的硬度和韧性要求都很高,试验过程易导致钢球在与冲击锤接触的一侧产生较大变形,钢球需经常更换。
另一方面,由于ACI-544规定以初裂冲击次数和破坏冲击次数作为评价混凝土冲击韧性的指标,因此,原则上在按ACI-544进行混凝土的抗冲击韧性测试时,需每冲击一次即需检查混凝土试件的开裂情况,很难采用混凝土自动冲击仪进行试验测试,故目前通常只能采用手动方法进行测试。然而,对于高韧性混凝土如纤维混凝土,其初裂冲击次数有时高达100次以上,而破坏冲击次数可高达150次以上,采用手动的操作过程极其繁琐。同时,研究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混凝土抗冲击韧性测试时,其试验结果的离散性也较大。
国内实用新型专利200620070501.8提供了一种混凝土抗冲击测试仪,但该仪器采用4.45mm的钢球从457mm高度处自由下落,直接对混凝土试件产生冲击作用,测试方法与ACI-544规定的方法并不一致。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目前的混凝土抗冲击性能测试仪存在效率低、钢球易变形报废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效率高的混凝土自动冲击测试仪。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一种混凝土自动冲击测试仪,包括试件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安装有外部框架,所述外部框架内竖直立有冲击锤导向杆,所述冲击锤导向杆的下端连接有冲击作用传递装置,所述冲击作用传递装置是一端为半球一端为圆柱的杆状装置,其半球端与试件接触;所述冲击锤导向杆上套有冲击锤,所述冲击锤通过冲击锤悬吊机构固定于冲击作用传递装置的上方与其圆柱端面接触;所述冲击锤上安装有冲击锤提升装置,所述冲击锤提升装置固定在传动装置上,所述传动装置固定在外部框架内连接有控制装置;所述冲击锤导向杆上安装有冲击锤脱出装置。
进一步,所述底座上设有冲击作用传递装置的限位装置,所述冲击作用传递装置的半球端设于限位装置内。
进一步,所述冲击锤导向杆与冲击作用传递装置螺纹连接。
进一步,所述冲击锤导向杆的上端伸出外部框架。
进一步,所述冲击作用传递装置中半球的直径为63.5mm;所述的冲击锤的质量为4.5kg。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测试方法步骤如下:
(1)、将冲击作用传递装置手动提升至一定位置,然后将混凝土试件置于底座中;
(2)、预先设置控制装置的冲击次数,开动控制装置,冲击锤提升装置跟随传动装置运动至冲击锤导向杆一侧,由冲击锤提升装置和冲击锤悬吊机构共同工作,向上提升冲击锤,提升至冲击锤脱出装置时,自动使冲击锤落下,对冲击作用传递装置产生冲击作用,并通过冲击作用传递装置对混凝土产生冲击作用,传动装置每传动一周可对混凝土产生一次冲击作用,至限定次数时传动装置自动停止传动;
(3)、冲击停止后,取出混凝土试件观察混凝土试件在冲击作用下的开裂情况;
(4)、若混凝土未出现裂纹,重新开动控制装置,继续对混凝土试件产生冲击作用,至规定次数后自动停止,再次取出混凝土试件观察混凝土试件在冲击作用下的开裂情况;
(5)、如此反复,直至混凝土试件开始产生裂纹和混凝土试件裂纹扩展至混凝土试件接触到底座两侧或混凝土断裂成两半时,记录混凝土试件的初裂冲击次数和破坏冲击次数。
所述冲击锤脱出装置与冲击作用传递装置之间的距离为457mm;对不掺钢纤维的混凝土,步骤(2)中的预设冲击次数为10次;对掺钢纤维的混凝土,步骤(2)中的预设冲击次数为25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7272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电磁喷射器的有源关闭的电磁阀
- 下一篇:齿和转接器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