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以太网多轴定位控制模块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70868.3 | 申请日: | 2010-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545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黄建江;施琦玮;严金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光洋电子(无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9/19 | 分类号: | G05B19/19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04 | 代理人: | 殷红梅 |
地址: | 21407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编程 逻辑 控制器 以太网 定位 控制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轴定位控制模块,尤其是一种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使用的以太网多轴定位控制模块。
背景技术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机器人和CAD/CAM成为现代工业生产的三大支柱。随着现在生产的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PLC轴定位功能的应用领域更加广泛,尤其在CAM领域的应用发展迅速。轴定位控制是指PLC在机电高速运行条件下,使运动物体在指定精度范围内停止于目标位置。在全球PLC制造商中西门子、施奈德、三菱、欧姆龙等公司的轴定位模块都有各自的系列产品,都能达到速度与精度的协调。随着机电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对机械加工精度、速度和连续运行、协调性和成本方面的要求也愈来愈高,这些定位模块显现出了不足之处:
1、只能在专用的PLC上使用,不能与其他公司的PLC共享控制资源;
2、一般采用RS-232与上位计算机通信,实时性不太理想;
3、伺服脉冲频率一般都在100KHz~200KHz左右,对于速度很高的数控领域不太适用;
4、硬件设计线路复杂,成本很高,例如:三菱的FX2N-10GM单轴定位控制单元市场价要四千多元,FX2N-20GM两轴定位控制单元市场价要八千多元。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以太网多轴定位控制模块,该模块既可以通过普通网线与计算机PC或者工业计算机IPC连接,也可以与所有支持Modbus TCP/IP协议的PLC连接,使得该模块具有很强的数控组态能力。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以太网多轴定位控制模块包括CPU控制单元,轴定位控制单元通过地址总线、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连接到CPU控制单元,输入信号隔离单元的输入端连接X、Y、Z轴反馈信号,输入信号隔离单元的输出端连接轴定位控制单元的输入,轴定位控制单元的输出端连接输出信号隔离单元,输出信号隔离单元输出X、Y、Z轴驱动信号;CPU控制单元连接以太网通信单元,以太网通信单元的端口连接到RJ-45接口。
所述CPU控制单元的输出连接到指示多轴定位控制模块工作状态的LED面板指示单元。
所述轴定位控制单元采用日本NPM的LSI PCL6000系列IC。
所述以太网通信单元采用内嵌硬件TCP/IP内核的网络集成电路。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高可靠性、低成本、开发周期短、兼容性好的工业运动控制方案。采用日本NPM高性能运动脉冲控制LSIPCL6000系列IC,设计的伺服脉冲频率可达1MHz,以太网10/100M标准接口使得本实用新型兼容具有Modbus TCP/IP协议的不同厂家的PLC,而且可以与工控机(IPC)或者计算机(PC)组成运动控制方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进行运动控制的一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6个单元:CPU控制单元U1、轴定位控制单元U2、以太网通信单元U3、输入信号隔离单元U4、输出信号隔离单元U5、LED面板指示单元U6。其中,轴定位控制单元U2通过三种总线(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连接到CPU控制单元U1,X、Y、Z轴反馈信号经过输入信号隔离单元U4后,连接到轴定位控制单元U2,U2的输出信号经过输出信号隔离单元U5处理后输出X、Y、Z轴驱动信号;CPU控制单元U1连接到以太网通信单元U3,以太网通信单元U3的端口连接到RJ-45接口,多轴定位模块的工作状态通过CPU控制单元U1输出到LED面板指示单元U6。
各模块详细介绍如下:
CPU控制单元U1主要任务是对轴定位控制单元U2的PCL6000系列IC的寄存器进行预置运动指令参数、设定工作环境参数、读取各轴工作状态、接收轴定位控制单元U2的中断请求信号、接收EMST(外部紧急停止输入)和EINT(外部中断输入)信号,以实现对轴定位控制单元U2的实时控制;所述EMST、EINT信号是CPU控制单元U1直接接入的外部控制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光洋电子(无锡)有限公司,未经光洋电子(无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7086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USB接口插座板
- 下一篇:一种屏蔽簧片及屏蔽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