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通道进风喷雾冷却塔有效
| 申请号: | 201020170493.0 | 申请日: | 2010-04-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372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7 |
| 发明(设计)人: | 李桂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桂琴 |
| 主分类号: | F28C1/00 | 分类号: | F28C1/00;F28F25/12;F28F25/02 |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国域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12 | 代理人: | 胡澎 |
| 地址: | 050000 河北省石家***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通道 喷雾 冷却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直接接触水淋冷却器,具体地说是一种多通道进风喷雾冷却塔。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喷雾冷却塔是在塔体内设有淋水板,在淋水板上设置有呈矩阵排布的多个旋转雾化器,在塔体下部设置有百叶窗、集水盘和集水池等。由于旋转雾化器在工作过程所产生的淋水“雨帘”会产生较大的风阻,导致设置在内层中间部位的旋转雾化器普遍得不到足够的新风补充。而在进风量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内层中间部位的旋转雾化器的工作效率就会下降,进而影响到整个喷雾冷却塔的温降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多通道进风喷雾冷却塔,以解决内层中间部位的旋转雾化器进风量不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多通道进风喷雾冷却塔,在塔体内的淋水板上设置有呈矩阵排布的若干旋转雾化器,在塔体下部设置有集水池,在所述淋水板下部设有V形底板,在所述V形底板上设置有呈矩阵排布的若干进风管,每根进风管的下口开在所述V形底板上,每根进风管的上口与一个旋转雾化器的底部上下相对,在所述V形底板上接有下伸的排水管。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淋水板下部设置V形底板,并在V形底板上设置从底板下部进风的多根进风管,使设置在淋水板上的每一个旋转雾化器都能够从一根进风管处获得专门的送风,而各旋转雾化器在工作过程所产生的淋水“雨帘”则被V形底板遮挡、收集并通过排水管引致塔体下部的集水池中,由此通过V形底板将淋水与塔内进风相分离,从而避免了淋水“雨帘”对塔内进风的干扰,使塔体内层中间部位的旋转雾化器也能够获得充足的塔外新风的补充,使进风量达到设计要求,满足了整个喷雾冷却塔的温降工作要求。
所述排水管的上口开在两列进风管之间的所述V形底板上,所述排水管的下口为弯管开口,以避免直冲。
在所述旋转雾化器的底部接有挡水罩,所述挡水罩的上沿与所述淋水板的底面相接。这样可以扩大对进风管上口的遮挡保护区域,防止旋转雾化器产生的淋水进入进风管,同时,也有利于管口上的新风顺利进入旋转雾化器。
本实用新型实现了气水分离和多通道进风,使空气可以顺畅地进入塔内,并通过进风管通向每个旋转雾化器,这样,内外层的旋转雾化器都可以建立各自的新风界面,获得各自所需的充足风量,从而使喷雾冷却塔达到设计性能要求,满足了温降要求。本实用新型可适用于各种中大型喷雾冷却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侧向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正向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在喷雾冷却塔的塔体内设置有淋水板2,在淋水板2上设置有四排五列共20个旋转雾化器1(旋转雾化器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设定),在旋转雾化器1的底部接有锥台状的环形挡水罩3,挡水罩3的上沿与淋水板2的底面焊接在一起。在淋水板2的下部设有V形底板6。V形底板6的前后两端为与塔身相接的V字形的顶沿,V形底板6的中部成尖棱下探。在V形底板6上设置有与旋转雾化器数量对应的20个进风管4,每根进风管4的上口与一个旋转雾化器1的底部上下相对。前后两排的进风管4的下端均为倾斜的喇叭状开口,开在V形底板6的斜面上;居中一排的进风管4的下口为平口喇叭状。这样,每列的五个进风管4的下开口在V形底板6上就呈V形排布,使从塔体前、后面进入的新风达到合理分配,互不影响。V形底板6还可制成倒棱锥形。图1中,为提高通过进风管4的进风量,还可在进风管4下开口上设置迎风挡板10,迎风挡板10的下沿应以不遮挡后排进风管的下口上沿为限。进风管4的管径应能够与旋转雾化器的总进风量和所需的进风速度相匹配。
如图1所示,在塔体下部可还按原有结构设置集水盘7和集水池8。由于V形底板6本身也具有收集淋水的作用,所以,也可以省去集水盘的设置。同样,在塔体的前、后面仍可设置百叶窗5。为有利进风,也可省去百叶窗。
图2中,在V形底板6的最低位置处接有一根(或几根)下伸的排水管9,排水管9的上口开在两列进风管4之间的V形底板6上,排水管9的下口为弯管开口。排水管9下端直接通到塔体最底层的集水池8中。
根据需要,可将上述冷却塔单体进行排列,组合成满足需要的大型冷却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桂琴,未经李桂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704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呈双涡卷管路的温差流体吸释热装置
- 下一篇:再生铅冶炼尾气余热发电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