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移动式挡雨棚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65027.3 | 申请日: | 2010-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872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9 |
发明(设计)人: | 蔡亮;孟维忠;于向东;石凤君;黄志钢;王成军;李秀玉;褚丽妹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4H5/08 | 分类号: | E04H5/08;E04B1/343;E06B3/38 |
代理公司: | 沈阳利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209 | 代理人: | 刘忠达 |
地址: | 110003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式 雨棚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挡雨棚,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农业实验田挡雨遮盖的移动式挡雨棚。
背景技术:
在农业、林业和水利等部门,在测定作物耗水量的试验中,为防止降雨时造成作物耗水量测定不准确,通常配置一栋移动式的挡雨棚,在下雨时快速用挡雨棚遮盖在试验田上以免雨水落入田中,天晴后,将挡雨棚远离试验田。
目前使用的挡雨棚,是由不锈钢管骨架和透明PC板制成的顶棚、左山墙、右山墙、后墙和前墙连接构成,左、右山墙有供工作人员出入的通道。为了避免雨水从左、右山墙上的通道落入被试验作物上,而增加挡雨棚长度,这样增加了挡雨棚造价,并浪费大量不锈钢和PC板等材料。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外形美观,造价低廉,使用方便的一种移动式挡雨棚。
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移动式挡雨棚,包括顶棚框架、左山墙框架、右山墙框架、前墙框架、后墙框架、四个轨道轮、二个轨道和翻转门框架,顶棚框架下端分别与左山墙框架、右山墙框架、前墙框架和后墙框架的上端固定连接,在顶棚框架、左山墙框架、右山墙框架、前墙框架和后墙框架上分别固定设置有PC板,四个轨道轮分别平行固定设置在左山墙框架和右山墙框架的下端面上,二个轨道平行固定设置在地面上,四个轨道轮分别平行座设在二个轨道上。在翻转门框架上固定设置有PC板,翻转门框架二侧外端面上对应凹设有销钉滑槽,翻转门框架设置在山墙框架对应的二个立柱框架之间,在二个立柱框架的上部分别向内对应插设有销钉,二个销钉的前端分别插设在翻转门框架二侧外端面上的销钉滑槽内。
上述的前墙框架的一个立柱框架下部与翻转门框架下部相对应处分别固定有碰锁。
本实用新型关门状态为翻转门垂直地面,翻转90°在平推500便是平放为开门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其结构简单,外形美观,缩短了挡雨棚长度,则降低了成本,减少了占地面积,设置了翻转门装置,使工作人员出入方便。可通过轨道使挡雨棚随着天气情况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翻转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
一种移动式挡雨棚,包括顶棚框架1、左山墙框架2、右山墙框架3、前墙框架4、后墙框架5、四个轨道轮6、二个轨道7和翻转门框架8,顶棚框架1下端分别与左山墙框架2、右山墙框架3、前墙框架4和后墙框架5的上端固定连接,在顶棚框架1、左山墙框架2、右山墙框架3、前墙框架4和后墙框架5上分别固定设置有PC板9,四个轨道轮6分别平行固定设置在前墙框架4和后墙框架5的下端面上,二个轨道7根据滑动方向需要平行固定设置在地面上,四个轨道轮6分别平行座设在二个轨道7上。在翻转门框架8上固定设置有PC板9,翻转门框架8二侧外端面上对应凹设有销钉滑槽10,翻转门框架8设置在左山墙框架2对应的二个立柱框架11、12之间,在二个立柱框架11、12的上部分别向内对应插设有销钉13,二个销钉13的前端分别插设在翻转门框架8二侧外端面上的销钉滑槽10内。在左山墙框架2的一个立柱框架11下部与翻转门框架8下部相接触处分别固定有碰锁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未经辽宁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6502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