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滑鞋底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63826.7 | 申请日: | 2010-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095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9 |
发明(设计)人: | 丁国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丁国南 |
主分类号: | A43B13/26 | 分类号: | A43B13/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22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滑 鞋底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耐油止滑的防滑鞋底。
背景技术
鞋是人类日常生活必备品,鞋主要由鞋面、鞋帮和鞋底构成,鞋底是鞋与地面直接接触的部分,它直接受到地面的冲击、磨擦,对鞋底部和脚起保护作用。鞋底需要防滑、耐磨并具有适当弹性,为增强鞋底的防滑功能,通常都是在鞋底面设置各种形状的沟槽从而形成防滑花纹,利用花纹来增加鞋底与地面的摩擦力,提高鞋子的防滑效果。但这种突起的防滑花纹与地面接触时,仍然为局部平面接触,接触面较为宽大,且接触面上没有排水槽或排油槽,使得鞋子踩到水、油等液体时,局部平面接触到的水、油不能在鞋底与地面之间完全排出,使得鞋底与地面之间形成一层水面或油面,导致鞋底与地间的附着力差,鞋底易打滑。
而现有技术中,还有在鞋底面安装各种防滑钉的,这种防滑钉明显突出于鞋底而且端部面积较小,对于松软地面而言,因防滑钉可嵌入地面,尚可达到防滑效果,但对于硬质地面而言,因防滑钉与硬质地面的接触面很小造成摩擦阻力也小,故抓地力极差,防滑效果不佳。
为改善鞋的防滑性能,还有用普通橡胶制成鞋底,在鞋底的底面再贴附聚氨酯(PU)防滑突块,达到防滑效果,但如此加工,制作工序增加,生产加工麻烦;而且防滑突块是粘着固定,容易摩擦脱落,影响使用;此外,聚氨酯成本高、耐热水性较差,不适合在湿热介质中长期使用,如在厨房、浴室等场合就达不到良好的防滑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耐油止滑的防滑鞋底,它加工简单、生产成本低,鞋底在湿热介质中也具有优良的防滑、止滑功能,且外形美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滑鞋底,包括鞋底板和止滑部,在所述止滑部上设置有突出的止滑突块,在止滑突块与地面接触的表面上开设有贯通止滑突块侧面的排泄槽;位于鞋底板后半部的后掌的所述止滑部上设有低于止滑突块根部的引流槽,引流槽贯通鞋底板的边缘。
进一步地,所述鞋底板的前掌的所述止滑部上设有第一止滑突块,第一止滑突块呈正六边形,各第一止滑突块之间形成连通槽,在该止滑部的边缘有容纳槽,该容纳槽与连通槽贯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止滑突块上的排泄槽为十字形。
进一步地,所述鞋底板的后掌上设有正方形的第二止滑突块,所述引流槽是平行于第二止滑突块各边的直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止滑突块的各边纵横布置,在后掌的后部还设有引流用的环形槽,以迅速引流,丰富排水方向。
进一步地,为迅速将鞋底的油、水排出,在所述鞋底板的后掌上设有“丁”字形主引流槽,主引流槽的横槽位于后掌止滑部的前边缘,主引流槽的纵槽平行于后掌中心线并且与所述环形槽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止滑突块上的排泄槽呈十字形,两相邻第二止滑突块上排泄槽的槽口相对。
本实用新型的鞋底是通过止滑部上的止滑突块与地面接触,当止滑突块因重力挤向地面时,通过止滑突块上开设的排泄槽将止滑突块与地面之间的空气、水或油导出,使止滑突块的表面与地面完全贴紧,从而提高鞋子的附着力,而导出的水、油等通过多个流向的引流槽迅速从鞋底排出,使鞋子获得优良的止滑效果,特别适用于产业加工、餐馆、厨房等耐油防滑用鞋。
本实用新型可采用丁腈橡胶等一次成型制成鞋底,制作工序简单,加工生产容易,而丁腈橡胶具有耐热、耐磨、耐燃、强力高等优点,并可通过原料或配方的改变,较易控制调节所得制品的各种特殊性能,以适合各种场合,即使是对餐馆、厨房等有热水、油的磁砖地面,仍具有很好的止滑效果,并且止滑部位与鞋底一体成型,不会脱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底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3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A。
图4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3所示,一种防滑鞋底,包括鞋底板1和止滑部,止滑部分布在该鞋底板1底面的前掌11和后半部的后掌12上,在止滑部上均匀设置有突出的止滑突块,在止滑突块与地面接触的表面上开设有贯通止滑突块侧面的排泄槽21。前掌11上的止滑部分布在与前掌形状相似的区域内,该区域的止滑部上设有正六边形的第一止滑突块23,各第一止滑突块23之间形成连通槽22,第一止滑突块23上的排泄槽21为十字形,两相邻第一止滑突块23上的排泄槽21的槽口相对,使排泄槽21位于纵横的直线上。在该区域止滑部的边缘有容纳槽5,该容纳槽5与连通槽22贯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丁国南,未经丁国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638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