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家庭暖气定时、定温控制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63471.1 | 申请日: | 2010-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369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7 |
发明(设计)人: | 张慨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慨 |
主分类号: | F24D19/10 | 分类号: | F24D19/10 |
代理公司: | 唐山永和专利商标事务所 13103 | 代理人: | 王永红 |
地址: | 063000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家庭 暖气 定时 定温 控制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暖气控制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家庭暖气定时、定温控制器。
背景技术
北方冬季取暖是一个高耗能的项目,是节能减排的工作重点。以前我国建筑设计节能标准低,能耗指标很高,建筑物保温措施不力,致使冬季室内供暖热量散失严重,能源有效利用率很低。当前,我国已经在许多省份开展冬季供暖节能改造。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建筑物保温改造,加厚建筑物墙体,减少室内热量的散失,提高能源利用率;二是采用改造供暖管道入户形式,分户控制暖气供水管道流量,根据各户用热的不同要求,调节入户阀门开启量,从而控制入户热水的流量,调节室内的温度。达到室内有人时温度高,无人时温度低,避免室内没人时,暖气阀门大开,造成能源浪费的目的。通过这些措施来实现节能的目的。这一目的实现需要的前提是:暖气用户必须每天自觉调节暖气控制阀门,否则,上述措施不起作用。事实上根据目前已经改造的建筑物内住户使用暖气的情况看,绝大多数住户没有每天调节阀门的习惯,尽管进行了改造并没有减少暖气片的散热量。虽然国家投入很大,并没有达到节能的目的,或者说这种投入并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为什么这种情况会发生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外出前如果将暖气阀门关闭,从外面回来之前,室内温度很低,所以人们不愿意出门前调解阀门。
2.现有的阀门调解次数有限,使用寿命短,大部分阀门多次开关就会漏水。而换阀门很费事,特别是供暖期间换阀门更加费事,会把家里弄得很脏,许多家庭都有这种经历,具有恐惧心理,所以用户不愿意调解阀门。
3.现有阀门的过水流量与阀门拧的圈数不成正比,用户不好掌握阀门的调节量,更控制不好暖气片的过水流量,调解不好温度,久而久之,就不再调节阀门了。
4.有的总阀门在室外,调解起来很不方便。
除此之外,现在的暖气系统还存在以下缺点:
1.集中供暖的供水温度和流量是变化的,所以室内的温度也是变化的,人体会感觉不舒服。
2.许多暖气热水是先到顶楼,然后从顶楼向下分流,造成顶楼住户室内温度很高,而楼下住户室内温度不足。
3.晚上人睡觉后门窗关闭很严,窗帘也拉上了,睡觉后室内温度越来越高,早起人很不舒服,容易上火感冒。
如上所述,供暖系统存在的诸多不利因素,即不利于节能减排,也不利于居民住户生活,所以对现有暖气进行改进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诸多不足,提供一种通过一个定时器和一个温控器控制同一个二位二通电磁热水阀的开启和关闭,来控制入户或者是单个暖气片的入水流量,从而控制室内温度的家庭暖气定时、定温控制器。该控制器按钮操作,结构简单。
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家庭暖气定时、定温控制器,包括电磁阀和安装在室内的温控器和定时器,所述电磁阀是二位二通电磁热水阀,该二位二通电磁热水阀安装在暖气热水管道上,用导线与定时器的控制开关连接,与温控器的温度控制开关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二位二通电磁热水阀使用寿命长,用导线将二位二通电磁热水阀与连接定时器和温控器,通过人工设定时间和温度,由定时器和温控器控制二位二通电磁热水阀的开启和关闭,调节热水管道热水的流量,做到室内没人时关闭阀门,室内有人时,控制室内温度,达到节能的目的。时间控制开关可以一次设定许多时间,实现多时控制,根据作息时间,只需一次定时即可,方便实用。温度控制开关可以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控制二位二通电磁热水阀开闭,从而调节室内温度。实现了电控,按钮操作,方便简单。本实用新型用于家庭安装既利于国家节能减排工作,也可以节约家庭支出,经济实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热水管道1、二位二通电磁热水阀2、导线3、时间控制开关4、温度控制开关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慨,未经张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6347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