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复合绝缘管状产品生产的定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63113.0 | 申请日: | 2010-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672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8 |
发明(设计)人: | 方建洪;董伟志;文太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西电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9/00 | 分类号: | H01B19/00;H01B17/58;H01B17/6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汪人和 |
地址: | 710075***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复合 绝缘 管状 产品 生产 定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复合绝缘管状产品生产设备领域,涉及一种定位装置,尤其是一种用于复合绝缘管状产品胶装时快速定位和检测的装置。
背景技术
复合绝缘管状产品(如图1)中部是非金属绝缘管材3,两端胶装有金属接头4。胶装后的产品对两端金属接头4的平行度、同轴度和对称度均有严格要求。
复合绝缘管状产品的传统生产工艺是将金属接头胶装完毕后,再按图纸技术要求加工金属接头的槽型口、孔等。这种方法加工工期长,加工装卡过程中易对工件表面造成损伤,加工时冷却液会对绝缘管材部分造成污染,影响电气性能。胶装后的产品检验,用常规方法测量很繁琐,测量误差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用于复合绝缘管状产品生产的定位装置,该装置能够快速定位复合绝缘管状产品,使其能够先进行金属接头加工,再进行胶装,使胶装后的产品达到尺寸一致性好、精度高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解决的:
这种用于复合绝缘管状产品生产的定位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为平整的金属板式结构,在金属板式结构上表面垂直设置有多列定位销组,每列定位销组中至少有两个定位销分别伸入复合绝缘管状产品两端金属接头的槽型口中。
上述定位销固定焊接在底座上。
上述底座上开设有定位通槽,所述定位销通过设于其下部的螺纹和螺母固定在定位通槽上。
上述多列定位销组相互平行排列,每列定位销组包含三个排成一直线的定位销,其中两个定位销设置于底座一端,另一个定位销设置于底座的另一端。
上述定位销直径与复合绝缘管状产品金属接头的槽型口间隙小于或等于0.02毫米。
本实用新型采用定位销的工装型式,利用高精度工装实现了复合绝缘管状产品先加工金属接头,再进行胶状,并且保证了产品胶装后的平行度、同轴度和对称度等形位公差,胶装后的产品尺寸一致性好、精度高。
附图说明
图1为复合绝缘管状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状态俯视图;
图3为图2的侧视图。
其中:1为底座;2为定位销;3为非金属绝缘管材;4为金属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见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复合绝缘管状产品生产的定位装置,包括一平整的金属板式结构的底座1,在金属板式结构上表面垂直设置有多列定位销组,每列定位销组中至少有两个定位销2分别伸入复合绝缘管状产品两端金属接头的槽型口中。定位销2与底座1之间的固定方式有多种,在保证精度的情况下,定位销2可以直接固定焊接在底座1上,也可以在底座1上开设定位通槽,定位销2通过设于其下部的螺纹和螺母固定在定位通槽上。
本实用新型的最佳方案为:在底座1上20-30列定位销组,将多列定位销组相互平行排列,在每列定位销组中设置三个排成一直线的定位销2,其中两个定位销2设置于底座1一端,直接插在复合绝缘管状产品一端金属接头的槽型口内,另一个定位销2设置于底座1的另一端,插在复合绝缘管状产品另一端金属接头的槽型口内;其中有两端金属接头槽型口内的定位销2有两个分别抵在金属接头槽型口的槽底,所有定位销直径与复合绝缘管状产品金属接头的槽型口间隙小于或等于0.02毫米。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先将金属接头4按图纸尺寸加工完成,然后与非金属绝缘管材3装配。在胶装接头时,将整个产品装入本实用新型的定位装置,产品两端金属接头4的槽型口卡入定位销2,然后待胶固化后取出产品。该定位装置一次可以装卡20-30个产品。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利用高精度工装保证了产品胶装后的平行度、同轴度和对称度等形位公差,胶装后的产品尺寸一致性好、精度高,成品基本上不用或只进行少量抽检,做到了装配和检验一次完成,省时省力。原生产工艺装配每批(30件)产品需费时约10小时,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工装,只需0.5小时,大幅度提高了工效。而且,由于取消了原生产工艺所要求的后续加工工序,避免了转运、装卡、加工等环节,从而减少了废品,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合格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西电集团公司,未经中国西电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6311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环保的水杨酸甲酯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抗水树电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