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叶轮螺母有效
| 申请号: | 201020162629.3 | 申请日: | 2010-04-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278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0 |
| 发明(设计)人: | 李启锋;王天周;赵兴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水泵厂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B37/14 | 分类号: | F16B37/14;F04D29/24 |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李海华 |
| 地址: | 400030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叶轮 螺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螺母,具体指一种用于锁紧单级单吸离心泵叶轮的螺母。
背景技术
在单级单吸离心泵的设计中,提高泵的效率尤其关键。在诸多影响泵效率的因素中,泵的水力损失最大,改进余地也最大。多年来泵的设计理论没有突破,依然基于一元流动理论。现有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也主要由设计人员的经验决定设计结果。因此泵的水力效率提高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提高泵的水力效率成为设计人员的主要攻关课题。
目前在泵的水力设计中,设计人员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叶轮及蜗壳的设计上,由于设计理论没有改变,设计方法没有突破,泵的水力效率提高进展缓慢。现有的单级单吸离心泵中,叶轮通过叶轮螺母固定在轴上。叶轮螺母位于叶轮进口处,叶轮螺母的形状直接影响输送液体的流场分布,从而影响泵水力效率,因此叶轮螺母的设计也很重要。现有的叶轮螺母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叶轮螺母顶部1为球状,可减小液体的冲击损失,螺母中部2为扁方,便于扳手拧紧螺母;螺母尾部3为盘状,便于加工时装夹螺母;螺母中心为内螺纹。其安装状态如图3所示,叶轮螺母安装在轴5上,从而锁紧叶轮4,但是液体在螺母中部2和螺母尾部3结合区域B处容易形成漩涡,使水力损失增加,效率降低,并影响泵的汽蚀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单级单吸离心泵的效率、节约能源的叶轮螺母。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叶轮螺母,它由一体成型的螺母顶部、螺母中部和螺母尾部三段构成,螺母顶部为球头形,螺母中部靠近尾部设有便于扳手拧紧螺母的扁方,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中部与螺母顶部表面平滑过渡,螺母中部除扁方位置外其余任一位置绕回转中心的剖面的两侧边线为圆弧线,该圆弧线与叶轮后盖板流线的圆弧线处于同一个圆上。
进一步地,所述螺母中部与螺母顶部表面结合处相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螺母中部与螺母顶部表面平滑过渡,可减小冲击损失。另外,螺母中部形状与叶轮后盖板进口段流线形状一致,防止液体在此处产生漩涡,从而减少水力损失,提高泵的效率,节约能源。
附图说明
图1-现有叶轮螺母结构示意图;
图2-图1中A-A剖视图;
图3-现有叶轮螺母安装状态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5-图4中B-B剖视图;
图6-本实用新型安装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叶轮螺母,它由一体成型的螺母顶部10、螺母中部20和螺母尾部50三段构成,在螺母尾部50一端中心设有内螺纹30。螺母顶部10为球头形,用以减小液体阻力。螺母中部20靠近尾部设有扁方40,便于扳手拧紧螺母。螺母尾部50为圆柱形,便于加工时装夹螺母。
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在于:所述螺母中部20与螺母顶部10表面平滑过渡,实际加工时是按相切的方式过渡的。螺母中部20除扁方外任一位置绕回转中心的剖面的两侧边线为圆弧线,该圆弧线与叶轮后盖板流线的圆弧线处于同一个圆上,即螺母中部形状与叶轮后盖板进口段流线形状一致,从而保证了叶轮进口处过流断面的连续、稳定变化,避免了液体在此处产生漩涡,减少了水力损失。
在图6所示安装示例中,本实用新型通过扳手拧紧在泵轴5上,从而锁紧叶轮4,叶轮4和螺母之间加有垫圈。在泵运行过程中,液体流经螺母顶部10,由于采用球状结构,减小了液流阻力。螺母中部20形状与叶轮4后盖板进口段流线形状一致,是由半径为R的同一圆上的两段圆弧绕泵轴5中心线旋转而成,从而保证了叶轮进口处过流断面的连续变化,避免了液体在此处产生漩涡,减少了水力损失,提高了泵效率。
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其优点。本实用新型可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而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这些变化和改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水泵厂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重庆水泵厂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6262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