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遥控防盗锁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60651.4 | 申请日: | 2010-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499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张高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高林 |
主分类号: | E05B71/00 | 分类号: | E05B71/00;E05B47/02;E05B45/06;E05B17/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 33213 | 代理人: | 吴秉中 |
地址: | 3221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遥控 防盗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遥控防盗锁,主要应用于摩托车或电动自行车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窃贼十分猖獗,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和经济损失,现有的盗车贼基本上都是采用撬锁剪电线或接线头的方法实施盗窃,而市场上常见的防盗锁,其不外乎是具有“U”型锁杆配合、仅可扣锁的锁体所组成,然而这种简易构造存在下述缺点:
1)窃贼利用千斤顶之类的工具顶开锁杆,或较硬的薄片压挤卡梢退缩,兹可将锁杆脱离杆孔。
2)可利用敲击工具,由锁芯处敲击,使锁芯的固定梢脱落,可将锁芯取出,达到破坏的目的。
鉴于上述常用锁型存在容易被窃的缺点,人们特别渴望有一种安全可靠的锁具能代替现有锁具,以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遥控防盗锁。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壳体及安装在壳体内的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锁芯上部包括由锁芯线圈、环形铁片和锁芯轴构成的上磁体,锁芯轴上连接设置锁芯弹簧并与锁芯线圈、环形铁片穿接配合,下部包括由铁芯线圈、铁片和铁芯构成的下磁体,铁芯与通过销轴转动连接的摇臂下端连接,铁芯后部连接设置铁芯弹簧并与铁芯线圈穿接配合。
所述的遥控防盗锁,其特征在于壳体的安装端配合设置安装架。
所述的遥控防盗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锁芯线圈、铁芯线圈通过其引出线分别与外置或内置的防盗报警装置电路连接。
所述的遥控防盗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锁芯轴后端呈燕尾状。
所述的遥控防盗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摇臂上端呈斜坡状。
所述壳体内设有固定铁芯弹簧的凸点。
上述遥控防盗锁的锁芯非常隐蔽且没有钥匙孔,让盗贼无从下手,防盗锁安装在车架方向柱上,外面有车辆板覆盖着,非常坚固;此外防盗锁除了原有的防盗报警装置的摇控器能开启外,即使盗贼把整个车辆的防盗报警装置拆掉或剪掉电线也无法打开此锁。故此防盗锁具有防撬、防剪线等特点,另外制造成本低,结构简单很容易大面积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包括壳体1及安装在壳体1内的锁芯,锁芯上部包括由锁芯线圈2、环形铁片3和锁芯轴4构成的上磁体,锁芯轴4上连接设置锁芯弹簧9并与锁芯线圈2、环形铁片3穿接配合,下部包括由铁芯线圈10、铁片11和铁芯12构成的下磁体,铁芯12与通过销轴6转动连接的摇臂5下端连接,铁芯12后部连接设置铁芯弹簧7并与铁芯线圈10穿接配合,上磁体和下磁体分别安装在壳体1前端的上部和下部。锁芯线圈2和铁芯线圈10的接线端分别与防盗报警装置13的上锁电路和解锁电路电连接,防盗报警装置13安装壳体1内部或外面。
为了方便防盗锁的安装,在壳体1的安装端设置安装架14。
为让锁芯轴4更容易的滑过摇臂5与其触接,将锁芯轴4后端设置成燕尾状,将摇臂5上端设置成与斜坡状,这样二者可更好的配合使用。
为让铁芯12及铁芯弹簧7更加稳定,在壳体1内设置凸点8与铁芯弹簧7末端固定连接。
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先将遥控防盗锁通过螺栓16将其安装在车架方向柱15上,车架方向柱15上设置有与锁芯轴4配合使用的卡孔,当通过无线摇控器开启防盗报警装置13的上锁功能时,锁芯线圈2通电,根据电磁铁原理,锁芯线圈2使环形铁片3产生很大的磁力,将锁芯轴4往车架方向柱15方向吸引,最终锁芯轴4伸出壳体1并插入车架方向柱15的卡孔,从而锁住车体。由于防盗报警装置13上锁是瞬间给锁芯线圈2供电,为防止失电后锁芯轴4回到原位,通过摇臂5与锁芯4接触,卡住锁芯4回到原位,当通过无线遥控器开启防盗报警装置13的解锁功能时,防盗器向铁芯线圈10供电,铁芯线圈10通电后使铁片11产生磁场,吸动铁芯12往铁片11方向移动,从而带动摇臂5松开锁芯轴4,致使锁芯轴4复位,达到开锁的目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高林,未经张高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6065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