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光纤技术的微型脉管制冷机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55120.6 | 申请日: | 2010-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218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03 |
发明(设计)人: | 金滔;汤珂;沈崴;黄迦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F25B9/00 | 分类号: | F25B9/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张法高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光纤 技术 微型 脉管 制冷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机,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光纤技术的微型脉管制冷机。
背景技术
脉管制冷机由于去除了低温运动部件——排出器,从而避免了低温下的滑动密封、机械磨损等问题,可望真正成为低成本、低振动、运行稳定可靠的长寿命低温制冷机。特别是随着小孔和气库、双向进气等调相结构的提出和成功运用,脉管制冷机制冷温度不断降低,制冷量和制冷效率也大幅提高,已经接近甚至在某些工况下超过传统的回热式低温制冷机(如:G-M制冷机、Stirling制冷机等),已在超导器件和红外设备的冷却,以及低温流体的液化等方面得以实际应用。然而,对于那些对空间尺寸有严格限制的场合,则必须解决其小型化乃至微型化问题,对系统结构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譬如航天器红外探测装置、卫星电子器件冷却等,由于被冷却器件本身就非常小,甚至小至厘米量级以下,显然在制冷机尺度的要求方面就会非常严格,至少也要在厘米以下量级。传统的脉管制冷机多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包括回热器和脉管采用不锈钢管,回热器材料则采用金属丝网或者金属小球,其他如阀门、换热器或者连接管道也多采用不锈钢或者铜制部件。这些材料在传热、力学等性能方面都具有非常优良的特性,但是对于微型脉管系统,它们都需要进行在尺度上的微型化,这给加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虽然近年来发展了一些诸如光刻、化学腐蚀、镀膜等技术,但是在成本、成品率和维修性等方面都还存在很多困难。多孔光纤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在光电信息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而受到极大关注,该领域所利用的则是该种新型光纤对于光电信号的传播特性。实际上,某些类型的多孔光纤和空心光纤本身就是一根多孔或者单孔毛细管,如果把它们的这一特性用于脉管制冷机中,来替代传统脉管制冷机所采用的金属管件,就可以实现这些器件的微型化,进而构成微型脉管制冷机系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光纤技术的微型脉管制冷机。
基于光纤技术的微型脉管制冷机包括压力波发生器、回热器热端换热器、回热器、冷端换热器、脉管、脉管热端换热器、惯性管、气库、第二进气管;压力波发生器与回热器热端换热器、回热器、冷端换热器、脉管、脉管热端换热器、惯性管、气库依次相连,在回热器热端换热器进气口与脉管热端换热器之间设有第二进气管,第二进气管与惯性管和气库构成制冷机的双向进气调相机构。
所述的回热器是一段多孔光纤。所述的脉管、惯性管和第二进气管是一段空心光纤。所述的压力波发生器是压电式声波发生器。
本实用新型采用多孔光纤制成回热器,空心光纤制成脉管,以及更小直径的空心光纤代替常规的毛细管作为双向进气和惯性管,从而实现整体系统的微型化,弥补了传统金属材料在微加工方面的困难。此外,本实用新型中的压力波发生器采用压电式声波发生器替代传统的活塞式压缩机,能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解决了密封、磨损等带来的问题。同时,制冷机中的各关键部件采用的都是电绝缘材料,可以极大地减少制冷机本身产生的电磁干扰。
附图说明
图1是基于光纤技术的微型脉管制冷机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多孔光纤截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空心光纤截面示意图。
图中:压力波发生器1、回热器热端换热器2、回热器3、冷端换热器4、脉管5、脉管热端换热器6、惯性管7、气库8、第二进气管9。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基于光纤技术的微型脉管制冷机包括压力波发生器1、回热器热端换热器2、回热器3、冷端换热器4、脉管5、脉管热端换热器6、惯性管7、气库8、第二进气管9;压力波发生器1与回热器热端换热器2、回热器3、冷端换热器4、脉管5、脉管热端换热器6、惯性管7、气库8依次相连,在回热器热端换热器2进气口与脉管热端换热器6之间设有第二进气管9,第二进气管9与惯性管7和气库8构成制冷机的双向进气调相机构。
所述的回热器3是一段多孔光纤。利用其孔径为1μm~100μm的空孔做为回热器流道,起到强化换热与减小压降的作用。同时增大了气体换热的比表面积,从而减小回热器尺寸,使得装置微型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5512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动车蓄电池的改良上盖
- 下一篇:一种绝缘安全工器具的电气试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