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泵浮式避振基座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54119.1 | 申请日: | 2010-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514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1 |
发明(设计)人: | 何志毅;赵力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F04D29/66 | 分类号: | F04D29/66 |
代理公司: | 广州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61 | 代理人: | 张文雄 |
地址: | 51062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泵 浮式避振 基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避振基座,尤其是一种水泵浮式避振基座,属于建筑构筑物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中,由于受水泵供水压力和管材、管件的限制,给水系统一般采用中间接力的结构方式,即在建筑物中设置若干个中间接力供水泵,这样就必须要在楼层中设置供水设备房,将中间接力供水泵设置于中间设备房内。但在水泵工作过程中会产生震动噪声,对与上邻的住户造成影响。为解决水泵振动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国标图集规定有水泵避振的常规处理方法,但这些常规处理方法对立式水泵的避振效果较差,不能满足高标准要求的楼层和超高层建筑的避振要求。因此,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解决立式水泵对超高层建筑的避振问题。这样对水泵避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常规处理方法对立式水泵的避振效果较差的缺陷,提供一种水泵浮式避振基座,具有减少水泵振动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采取如下的技术方案达到:
水泵浮式避振基座,其结构特点是:包括浮式惯性基座、减振器和水泵基础;所述浮式惯性基座通过减振器与水泵基础连接;在浮式惯性基座上设有若干个预埋连接点,通过该预埋连接点使浮式惯性基座具有对外易装拆式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达到: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案是:所述减振器可以有多个,在浮式惯性基座的边沿可以设有若干个支架,所述浮式惯性基座可以通过若干个支架与若干个减振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案是:在浮式惯性基座的边沿设有可以钢边框,所述支架可以由钢构成,所述支架可以与边框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案是:在所述浮式惯性基座的底部可以设有槽钢。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案是:所述浮式惯性基座可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案是:所述减振器可以为阻尼弹簧减振器,共有6~12个。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案是:所述边框的底部可以设有厚钢板。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案是:所述的槽钢可以为3~6条。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突出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由于在浮式惯性基座与水泵基础之间设置了减振器,通过减振器的作 用,可大大降低了水泵振动对构筑物的影响,因此,具有振动小、对建筑物影响小的有益效果。
2、由于在浮式惯性基座设置的预埋连接点,与水泵之间构成易装拆连接结构,因此方便于基座与水泵的连接,具有装拆简单、使用方便的有益效果。
2、由于浮式惯性基座设置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保证足够的重量,因此,对抗低频振动具有良好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1的结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1的俯视图。
其中,1-浮式惯性基座,2-减振器,3-水泵基础,4-预埋连接点,5-支架,6-边框,7-槽钢,8-厚钢板。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例1:
图1和图2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1。
参照图1,本实施例包括浮式惯性基座1、减振器2和水泵基础3;所述浮式惯性基座1通过减振器2与水泵基础3连接;在浮式惯性基座1上设有若干个预埋连接点4,通过该预埋连接点4使浮式惯性基座1具有对外易装拆式连接结构。
本实施例中,所述减振器2有6个,在浮式惯性基座1的边沿设有6个支架5,所述浮式惯性基座1通过支架5与减振器2连接;在浮式惯性基座1的边沿设有钢边框6,所述支架5由钢构成,所述支架5与边框6固定连接;所述浮式惯性基座1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所述浮式惯性基座1的底部设有槽钢7;所述减振器2为阻尼弹簧减振器,减振器2通过连接件与水泵基础3连接;所述边框6的底部设有厚钢板8。
工作原理:采用浮式惯性基座,通过对立式水泵旋转动态分析,针对水泵的低频振动,采取水泵与基座重量比为1∶2,浮式惯性基座设置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计算阻尼弹簧减振器的数量,控制减振器的压缩量,计算固有频率,使避振率达98.5%;
其他具体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其他具体实施例的特点是:所述减振器2可以为12个,支架5可以为12个,所述槽钢7可以为6条,所述预埋连接点4可以有3个或3个以上。其余同具体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设计院,未经广州市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5411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液压冷却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单级双吸离心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