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笔记本电脑通用串行连接器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154014.6 | 申请日: | 2010-04-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560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 发明(设计)人: | 洪永炽;张勇刚;戴宏骐 | 申请(专利权)人: |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13/424 | 分类号: | H01R13/424;H01R13/516;H01R12/14 |
| 代理公司: | 苏州威世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5 | 代理人: | 杨林洁 |
| 地址: | 215425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笔记本电脑 通用 串行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笔记本电脑通用串行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USB3.0规格的笔记本电脑通用串行连接器。
背景技术
USB(Universal Serial Bus)连接器是笔记本电脑连接器常见的一种通用接口。通常,我们提到USB连接器是指符合USB 2.0说明书标准的电连接器,其包括四根导电端子,分别为一根电源端子、一对传输数据的信号端子及一根接地端子。然而,USB2.0仅能满足中低速率的信号传输,对于影音类文件,动辄文档大小达到1-2GB的情况下,现有USB2.0的传输速率显然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随着数字媒体的日益普及以及传输文件的不断增大——甚至超过25GB,快速同步即时传输已经成为必要的性能需求。因此,2007年左右,在Intel公司的主导下,由英特尔、惠普(HP)、NEC、NXP半导体以及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等公司共同开发出USB3.0技术,其应用领域包括个人计算机、消费及移动类产品的快速同步即时传输。
一般现有的USB3.0插座连接器的九根端子大火会具有焊接脚以与电路板相焊接,尤其是其中五根位于后方的端子连接部长度尺寸较长,因此当组装于点路板上时,端子连接部不容易定位且易于电路板的焊孔产生错位,使得插座连接器不易组装于电路板上,造成制程上的不便,不利于生产厂商提高竞争力和抢占市场。因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易于组装的笔记本电脑通用串行连接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组装的笔记本电脑通用串行连接器。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笔记本电脑通用串行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及组设于绝缘本体上的定位座;其中绝缘本体具有基座及自基座向前延伸形成的插接部,定位座具有成高低设置的第一阶部与第二阶部、设于第一阶部的第一插槽、设于该第二阶部的第二插槽、两个设于该第一阶部两侧用于卡勾于绝缘本体的弹性卡勾,所述第一插槽与所述第二插槽设有供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插入的槽口,所述槽口设有倾斜设置的导引面。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座进一步设有位于所述第一阶部、第二阶部一侧的导引壁,所述导引壁内侧设有一导引斜面。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设有第一收容槽和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一收容槽与第二收容槽分别设有所述绝缘本体的两侧,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收容于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收容于第二收容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电端子设有插接入并延伸出所述第一插槽的连接部,所述第二导电端子设有插接入并延伸出第二插槽的连接部。
进一步地,该弹性卡勾具有一自该第二阶部垂直延伸出的弹性臂及设于该弹性臂末端的勾部,该勾部卡勾于所述绝缘本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笔记本电脑通用串行连接器还具有一包覆于绝缘本体外的金属壳体。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改进了定位座的结构,增加了导引面,便于端子连接部的安装和定位,并具有可靠的固持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笔记本电脑通用串行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笔记本电脑通用串行连接器定位座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笔记本电脑通用串行连接器100,可沿一对接方向与一对接连接器对接,其包括绝缘本体2、若干组设于绝缘本体2内的第一导电端子3、若干组设于绝缘本体2内的第二导电端子4、组设于绝缘本体2后方的定位座5及包覆于绝缘本体2外围的金属壳体6。在本实施例中,笔记本电脑通用串行连接器100符合USB3.0传输标准并兼容A型USB2.0传输界面。
在本实施例中,以所述对接方向为前方,所述绝缘本体2包括矩形基座21及自该基座21前表面中部向对接方向延伸形成的插接部22。基座21沿对接方向贯通开设有延伸至所述插接部22上表面的第二收容槽212及位于插接部22上表面末端并延伸至其下表面的第一收容槽211。第一导电端子3包括第一对接部31、第一主体部32及第一连接部33,第一导电端子3自前向后组设于绝缘本体2内,第一主体部32收容于第一收容槽211;第二导电端子4包括第二对接部41、第二主体部42及第二连接部43,第二导电端子4自后向前组设于绝缘本体2内,第二主体部42收容于第二收容槽2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未经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5401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路电源智能切换控制装置
- 下一篇:笔记本电脑用网络连接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