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密封模板-气管连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52722.6 | 申请日: | 2010-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406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9 |
发明(设计)人: | 沈德荣;徐济慈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3/26 | 分类号: | G01M3/2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谭佐晞;刘华联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密封 模板 气管 连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气密试验领域;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密试验中使用的密封模板-气管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车辆气密试验是用来评估车身整体密封性及其零部件密封性的试验,为车辆的噪声振动(NVH)改进积累分析数据。对于整车或白车身气密试验时,首先要对车身进行密封,然后对整车所需要测量的零件进行密封,其中白车身只要对车厢进行密封即可,然后通过气密试验台对车厢内充压,当达到稳定的压力后,通过气密试验台内部的流量传感器测得相关的泄漏值。
在上述车辆气密试验过程中,密封模板与气流测量系统的气管连接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在连接过程中,需要用专用的密封胶带对模板和气管进行密封与连接,以保证连接处的间隙都可靠密封。由于车辆气密试验过程中需要多次对车体内进行充气,密封胶带在此试验过程中较容易受车内气压影响丧失粘性,造成密封失效。并且,在车辆气密试验过程中,每次试验都需要在模板和气管的连接处粘贴大量的密封胶带,增加了项目的成本,造成很大的浪费。
因此,在本领域中需要更有效的连接手段,从而实现更可靠、更经济的密封连接。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密封模板-气管连接装置,其中,所述密封模板-气管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螺纹连接单元,所述第一螺纹连接单元包括第一端部、中间部和第二端部,所述中间部的外直径大于所述第一端部的外直径及所述第二端部的外直径,所述第二端部上具有第一螺纹;第二螺纹连接单元,所述第二螺纹连接单元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一螺纹接合的第二螺纹;其中,所述第一螺纹连接单元的所述第一端部上能够连接气管出气口,所述第二螺纹连接单元的外直径大于所述第一螺纹连接单元的第二端部的外直径。通过这样设置的密封模板-气管连接装置,可以通过在密封模板上开出适当大小的开口,例如该开口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端部的外直径并且小于所述中间部的外直径及所述第二螺纹连接单元的外直径,使得当第一螺纹连接单元与第二螺纹连接单元连接时,可以将密封模板固定在二者之间将密封密封模板的开口。
可选地,如上所述的密封模板-气管连接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气管出气口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套接,然后粘合在一起。通过这样设置的密封模板-气管连接装置,所述气管出气口可以套接在所述第一端部上,并且用例如强力胶等粘合在一起,使得连接紧固并且保证密封性。
可选地,如上所述的密封模板-气管连接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气管出气口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套接,然后用抱箍固定。通过这样设置的密封模板-气管连接装置,所述气管出气口可以套接在所述第一端部上,并且用包箍箍紧,使得连接紧固并且保证密封性。
可选地,如上所述的密封模板-气管连接装置,其中,所述抱箍是金属制成的。通过这样设置的密封模板-气管连接装置,能够使得箍紧更加牢固、可靠。
可选地,如上所述的密封模板-气管连接装置,其中,所述密封模板-气管连接装置还包括密封垫圈。通过这样设置的密封模板-气管连接装置,可以在第一螺纹连接单元与密封模板之间和/或第二螺纹连接单元与密封模板之间设置密封垫圈,从而能够实现更好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结合下文中对最优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将会更加易于理解;图中:
图1是采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密封模板-气管连接装置所实现的密封连接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采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密封模板-气管连接装置所实现的密封连接的组装立体图。
应当理解,所述附图中列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优实施方式的示例,其意在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意在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构成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最优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应当了解,如下的说明仅是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意在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制。相反,在下面所记载的最优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多种等同或替代的变型或改型,但毫无疑问,这些等同或替代的变型和和改型也将落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5272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