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柴油机电控单体泵控制阀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50964.1 | 申请日: | 2010-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233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26 |
发明(设计)人: | 刘福水;陈宇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M59/46 | 分类号: | F02M59/46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杨志兵;郭德忠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柴油 机电 单体 控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柴油机电控单体泵控制阀,可实现电子控制柴油机燃油喷射过程,属于内燃机电子控制领域。
背景技术
电控单体泵控制阀的阀口一端外侧处于低压油中。当电磁铁断电,控制阀在复位弹簧作用下回位,高压油腔中的燃油在阀口处泄放到低压油路中,喷油结束。这时候低压油路在控制阀口处由于高压油的涌出,形成局部压力升高,因为控制阀暴露于该种局部高压燃油中的两个方向的面积不相等,液压力会使控制阀有向关闭方向运动的趋势。假如弹簧力不足以抵抗液压力,则控制阀会再次关闭,使柱塞腔形成高压,造成喷油器针阀打开,产生二次喷射现象,严重影响柴油机正常工作,会使转速不稳定,增加噪声、排放与油耗。
随着单体泵的小型化和低电压驱动,要求电磁铁及衔铁的尺寸越来越小,进而减小电磁力。相应的,控制阀复位弹簧力也必须减小。在这种情况下,在控制阀打开,高压油泄放出来的时候,必须要求控制阀所受液压力尽可能小,否则必然会造成上述二次喷射现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传统控制阀受液压力后易产生二次喷射现象,而提供了一种柴油机电控单体泵控制阀。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柴油机电控单体泵控制阀,包括控制阀、控制阀座、高压油道、高压燃油腔、阀口低压油腔、低压油道。
控制阀座开有圆柱形通孔,控制阀插入控制阀座的圆柱形通孔中,控制阀与控制阀座的圆柱形通孔内壁之间精密配合;控制阀座圆柱形通孔内壁从上自下开两个环形槽,依次作为高压燃油腔和阀口低压油腔,高压燃油腔连接高压油道,阀口低压油腔连接低压油道;控制阀侧壁开有一个环形槽,其中环形槽的长度大于高压燃油腔与阀口低压油腔之间的距离,且环形槽的底端与控制阀底端油腔不联通,当控制阀位于顶端位置时,高压燃油腔与阀口低压油腔之间截断,当控制阀位于底端位置时,高压燃油腔与阀口低压油腔之间连通,且阀口低压油腔与控制阀底端油腔不联通。
工作过程:当控制阀位于顶端位置时,高压燃油腔与阀口低压油腔之间截断,高压油路中可以保持较高的喷油压力;当控制阀位于底端位置时,高压燃油腔与阀口低压油腔之间连通,高压油路中压力油因为泄放到低压油道中而降低结束喷油,并且泄放出来的压力油不作用到控制阀底面,不会由于控制阀的液力不平衡而导致不可控运动,消除了不规则喷射。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使控制阀两端液体压强差较小,液力较均匀,有效地避免了控制阀由于液压力不平衡造成的不可控运动,消除不规则喷射,解决了因此而造成的燃油系统不正常工作问题,该控制阀可以应用于各种燃油电喷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无低压密封段控制阀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柴油机电控单体泵控制阀;
其中,1-控制阀、2-控制阀座、3-高压油道、4-高压燃油腔、5-阀口低压油腔、6-低压油道。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柴油机电控单体泵控制阀,包括控制阀1、控制阀座2、高压油道3、高压燃油腔4、阀口低压油腔5、低压油道6。
控制阀座2开有圆柱形通孔,控制阀1插入控制阀座2的圆柱形通孔中,控制阀1与控制阀座2的圆柱形通孔内壁之间精密配合;控制阀座2圆柱形通孔内壁从上自下开两个环形槽,依次作为高压燃油腔4和阀口低压油腔5,高压燃油腔4连接高压油道3,阀口低压油腔5连接低压油道6;控制阀1侧壁开有一个环形槽,其中环形槽的长度大于高压燃油腔4与阀口低压油腔5之间的距离,且环形槽的底端与控制阀底端油腔不联通,当控制阀1位于顶端位置时,高压燃油腔4与阀口低压油腔5之间截断,当控制阀1位于底端位置时,高压燃油腔4与阀口低压油腔5之间连通,且阀口低压油腔5与控制阀1底端油腔不联通。
当控制阀1位于顶端位置时,高压燃油腔4与阀口低压油腔5之间截断,高压油路中可以保持较高的喷油压力;当控制阀1位于底端位置时,高压燃油腔4与阀口低压油腔5之间连通,高压油路中压力油因为泄放到低压油道6中而降低结束喷油,并且泄放出来的压力油不作用到控制阀1底面,不会由于控制阀1的液力不平衡而导致不可控运动,消除了不规则喷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5096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