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锂离子电池有效
| 申请号: | 201020149484.3 | 申请日: | 2010-04-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990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05 |
| 发明(设计)人: | 何向明;李建军;高剑;蒲薇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10/0525 | 分类号: | H01M10/0525;H01M4/13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清***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锂离子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现有的锂离子电池可分为卷绕式及层叠式两类,其包括外壳体、封装于外壳体内的正极片、负极片、隔膜及电解液。该隔膜设置于正极片与负极片之间。该电解液充分浸润正极片、负极片及隔膜。所述正极片包括一正极集流体及形成于该正极集流体表面的正极材料层。所述负极片包括一负极集流体及形成于该负极集流体表面的负极材料层。
层叠式的锂离子电池可包括多层交叠设置并通过隔膜间隔的正、负极片。为了减小锂离子电池的厚度,正、负极片间的压合较为紧密,从而造成了向正、负极片间注入电解液较为困难。正、负极片的面积越大,层叠的数量越多,电解液越难以注入。因此,为使电解液能够渗透并充分浸润至正、负极片的中部,在制造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将注入电解液后的锂离子电池放置较长时间。这一缺点在动力大电池的制造过程中尤为明显,注入电解液后的动力大电池往往需要放置十几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大大影响了锂离子电池的生产效率。另外,这种紧密压合的正负极片使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电池内部产生的气体不易向外排出,影响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易于注入电解液且在使用过程中气体易于排出的锂离子电池。
一种锂离子电池,其包括层叠并间隔设置的正极片及负极片,该正极片具有至少一第一通孔,该负极片具有至少一第二通孔,该第二通孔与该第一通孔位置对应。
相较于现有技术,所述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片均具有通孔,使电解液易于从通孔中进入并渗透至正、负极片中部,并且在充放电过程中,该锂离子电池内部产生的气体易于从通孔排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锂离子电池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锂离子电池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沿III-III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正极片的通孔与负极片的通孔的配合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锂离子电池 100
正极片 102
负极片 104
隔膜 106
外部封装结构 108
正极集流体 112
正极材料层 122
负极集流体 114
负极材料层 124
极耳 130
第一通孔 132
第二通孔 13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锂离子电池及其制造方法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100,其包括正极片102、负极片104、隔膜106、非水性电解液及外部封装结构108。该外部封装结构108将正极片102、负极片104、隔膜106及非水性电解液封装其间。该正极片102与负极片104层叠设置,并通过隔膜106相互间隔。该层叠的正极片102、负极片104及隔膜106相互贴合。可以理解,虽然图1仅示出一正极片102及两负极片104交叠的结构,该锂离子电池100可包括多个正极片102与多个负极片104交替层叠设置,每两个相邻的正极片与负极片之间具有一隔膜。该正、负极片102,104的数量不限,正、负极片102,104可以分别为1层~100层或更多层,优选为20层~50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未经清华大学;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4948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