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反应能力测试及辅助训练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48881.9 | 申请日: | 2010-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420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徐国富;姜冠军;赵文娟;白光斌;高鹏飞;徐亚军;张钊;冯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5/16 | 分类号: | A61B5/16;A63B69/38;A63B67/18 |
代理公司: | 陕西电子工业专利中心 61205 | 代理人: | 王品华 |
地址: | 710071***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反应 能力 测试 辅助 训练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体育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反应能力测试及辅助训练器,能够应用于球类运动测试及训练中。
背景技术
运动员的反应和移动是评定一个运动员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情况下,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反应移动测试和训练都是人为进行的,带有很大的主观因素在里面,一般采用常用的秒表计数,或者采用一些测试题来测试和训练反应能力。因此训练科学性不太强,计数的精度不够准确,或者说目前没有其他更好的测试方法和测试工具。为了使运动员的移动反应和训练更加科学性及其对其测试有据可依,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从而发明了球类运动员移动反应能力测试及辅助训练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准确测试反应能力并能够进行辅助训练的仪器,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从而制做出一种反应能力测试及辅助训练器,能够应用于球类运动测试及训练中。
一种反应能力测试及辅助训练器,包括手持端、下位机分控端和分支端,上述3个部件,相互独立,它们之间通过无线信号进行信号传输。
上述手持端包括微型计算机模块,无线通信模块,交互设备和存储设备;它负责整套系统的总体控制;手持端装有SD卡,用于测量结果和测量的数据保存。
上述下位机分控端内部硬件分为:主控制器,触控信号板,无线通信模块;该部件用于产生随机方向和同主控进行无线数据通信。
上述分支端主要由:微控器、灯光声音报警电路、无线通信模块、触摸版模块组成;该部件用于产生报警信号和解除报警电路,进入等待状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采用触摸面板,使得测试和训练更加准确。
2.由于采用手持设备,即时显示测试结果,使得测试和训练更为简便。
3.由于手持设备和分支端采用无线信号传输,分支端可以进行扩展,使得测试的位置和距离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4.由于测量结果和测量的数据都保存在手持设备的SD卡,方便对测试和训练的结果进行系统分析。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图;
图2手持端结构图;
图3下位机分控端结构图;
图4分支端结构图;
图5工作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由手持端(1)、下位机分控端(2)和分支端(3)组成,他们之间通过无线信号进行信号传输。参照图2,手持端是整个系统的大脑,其内部硬件结构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微型计算机模块,无线通信模块,交互设备和存储设备等。手持端负责整套系统的总体控制。外形类似于手机的外形,手持端装有SD卡,用于测量结果和测量的数据保存。
参照图3,下位机分控端内部硬件分为:主控制器,触控信号板,无线通信模块。主要负责产生随机方向和同主控进行无线数据通信。
参照图4,分支端主要由:微控器、灯光声音报警电路、无线通信模块、触摸版模块。其主要负责产生报警信号和解除报警电路,进入等待状态。
参照图5,现在有A、B、C、D四个分支和一个主控,当工作时,运动员触摸主控时,就会产生一个随机的A、B、C、D方向信号,同时A、B、C、D四个分支中,会有一个发出声音和灯光报警信号,然后运动员立即做出反应,根据声光报警信号判定运动方位。当运动员作出反应后,立即跑向该分支触摸该分支面板,使该分支的报警和声音信号自动解除。然后立即跑回主控触摸其触摸面板,测试完成。测试时间会在手持端上记录下来。然后进入下一次测试。在这样的一个测试过程中,测试的时间会记录下来,存储在手持端的SD上。并且可以很方便的用于计算机分析。
本实用新教练员在多年训练型是基于中的实践体验,和多年的教学总结,通过该仪器的使用提高训练运动员的反应移动能力,从而提高运动成绩。能够应用于排球、篮球、羽毛球,网球,足球等等各种球类运动员反应移动的训练,也可以专门用于测量运动员的反应能力和反应移动速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4888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