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减振溶碱槽有效
| 申请号: | 201020145811.8 | 申请日: | 2010-03-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255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0 |
| 发明(设计)人: | 陈华;周松华;刘聪;黄清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赤天化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F1/00 | 分类号: | B01F1/00;B01F11/00 |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52106 | 代理人: | 刘安宁 |
| 地址: | 564707***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减振溶碱槽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溶解作业,具体来说,涉及溶解固体碱的设备。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固体碱在化工过程中通常需要溶解成为碱溶液。合成氨生产过程要用碱进行脱硫,脱硫装置中的溶碱槽主要用于配制碱液。配制过程是将软水和化工原料一同加入槽内后用0.3~0.5MPa的蒸汽进行直接加热,直到所有固体碱全部溶解。蒸汽在槽内发生水击产生振动,使楼板上和墙体上都出现较大的裂缝,严重影响安全生产。
专利文献中,涉及碱溶解槽的有:CN1226460号“加压气液溶解槽”、CN2715833号“块碱溶解槽”等,这些专利技术均有加速碱溶解的作用,但并不能解决溶解槽振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维护方便的自减振溶碱槽,解决溶碱槽振动造成的安全问题。
设计人提供的自减振溶碱槽有圆柱形槽体、顶盖、固体碱进口、蒸汽管、加水管和碱液出口管;槽体外有支耳,支耳支承溶碱槽;与现有溶碱槽不同的是,槽体外的4个支耳方向向上,其下分别连接1个减震器;所述的减震器由上板、下板、调整板和弹簧组组成;上板通过螺栓连接调整板与下板;上板与下板对应安装有弹簧固定套,弹簧安装在弹簧固定套之中;减振器的上板与支耳连接,下板固定在支承设备的基础上。
上述弹簧组由1~10组弹簧组成。
上述4个支耳均匀分布在槽体的周围,支耳与减震器的上板是用螺栓连接固定的。
自减振溶碱槽的工作原理是:当蒸汽在槽内发生水击产生振动时,槽体的振动通过支耳传递到减震器,而减震器的弹簧组就吸收了振动的能量,减轻对支承设备基础的振动。
本实用新型的自减振溶碱槽,能使溶碱时溶碱槽的振动减小,解决了溶碱槽振动对基础和墙体破坏的问题,这样溶碱槽工作状态更加稳定、安全,使用寿命延长。本实用新型可应用在类似化工原料靠蒸汽搅拌的设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减振溶碱槽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A部的减震器结构的示意图。图中1为槽体,2为顶盖,3为固体碱进口,4为蒸汽管,5为加水管,6为碱液出口管,7为支耳,8为上板,9为下板,10为调整板,11为弹簧固定套,12为弹簧,13为螺栓,14为基础,15为仪表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一台如附图1和2的自减振溶碱槽,它有圆柱形槽体1、顶盖2、固体碱进口3、蒸汽管4、加水管5和碱液出口管6;槽体外有支耳7;槽体1外的4个支耳7方向向上,其下分别连接1个减震器;所述的减震器由上板8、下板9、调整板10和弹簧组组成;弹簧组又由6组弹簧12组成;上板8通过螺栓13连接调整板10与下板9;上板8与下板9对应安装有弹簧固定套11,弹簧12安装在弹簧固定套11之中;减振器的上板8与支耳7连接,下板9固定在支承设备的基础14上。支耳7与减震器的上板8用螺栓13连接固定。
减震器的横截面为372×200mm,装配高度为177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赤天化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贵州赤天化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4581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