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偏转电机电动EGR阀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45584.9 | 申请日: | 2010-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613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1 |
发明(设计)人: | 沈家湖;都兴鹏;宋魏;彭俊;孙骋业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隆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5/07 | 分类号: | F02M25/07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04 | 代理人: | 曹祖良 |
地址: | 214028 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偏转 电机 电动 egr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发动机尾气排放控制的阀门,尤其是一种偏转电机电动EGR阀。
背景技术
电动EGR(发动机废气再循环)阀作为降低发动机废气排放的一个系统,与发动机其它控制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已广泛的应用于汽车、船舶等各类运载机械发动机上。
目前,电动EGR阀大多采用直流电机带动齿轮等传动机构来控制阀芯的运动,存在成本高、结构复杂以及使用寿命不长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降低使用成本、使用寿命长的偏转电机电动EGR阀。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偏转电机电动EGR阀,包括在阀座上安装的过渡阀座,过渡阀座上安装有电机壳体,电机壳体的顶端部安装有位移传感器,阀座内设有中心杆,中心杆的底端部安装有阀芯,在电机壳体内设有线圈支架,线圈支架上设有磁芯,磁芯的中心孔内插接有传动轴,传动轴的顶端部安装有转子轮,转子轮与磁芯配合,在转子轮上设有扭簧,在过渡阀座内设有导轨,导轨上开设有倾斜设置的导槽,在导槽内插接有连接轴,在连接轴上安装有转动支架,所述传动轴的底端部固定连接在转动支架上。
在所述连接轴的两端套接有第一轴承,第一轴承滑动安装在导槽内。
所述转子轮与磁芯的磁极错开10~20°。
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降低使用成本与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传动装置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导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所示:该偏转电机电动EGR阀,包括在阀座7上安装的过渡阀座12,过渡阀座12上安装有电机壳体2,电机壳体2的顶端部安装有位移传感器1,阀座7内设有中心杆9,中心杆9的底端部安装有阀芯10,在电机壳体2内设有线圈支架5,线圈支架5上设有磁芯4,磁芯4的中心孔内插接有传动轴14,传动轴14上安装有第二轴承3,传动轴14的顶端部安装有转子轮15,转子轮15与磁芯4配合,在转子轮15上设有扭簧16,在过渡阀座12内设有导轨6,导轨6上开设有倾斜设置的导槽17,在导槽17内插接有连接轴13,在连接轴13上安装有转动支架8,所述传动轴14的底端部固定连接在转动支架8上。
在所述连接轴13的两端套接有第一轴承11,第一轴承11滑动安装在导槽17内。
所述转子轮15与磁芯4的磁极错开10~20°。
本实用新型的传动原理如下:
传动轴14上下两端定位,紧紧的固定住位移传感器1和转动支架8,转动支架8卡在连接轴13上,连接轴13两端各装配1个第一轴承11,使第一轴承11沿导轨6中的导槽17按预定的角度转动,连接轴13中央与中心杆9固定在一起,从而把连接轴13的高低转动距离转化为中心杆9的上下运动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磁力原理如下:
偏转电机由电机壳体2、转子轮15、传动轴14、磁芯4以及线圈支架5(线圈支架上绕铜线圈)等组成。在装配时,使转子轮15与磁芯4相对应的N、S磁极错开15°,由于上下对应磁极错开了15°,给铜线圈通电后,在整个磁场内就会产生磁场力。
由于设计导轨6的偏转行程为60°,加上刚开始相互对应磁极偏转的角度为15°,所以磁场力在15~75°范围内工作,此恰好与磁场力分布图中较大磁场力吻合。
本实用新型的阀门的打开与关闭原理如下:
未通电时,偏转电机没有磁场。此时,整个系统中只有位移传感器1内扭簧16产生的预紧力。该预紧力通过传动机构使阀芯10与阀座7紧紧贴合在一起,阀门关闭。阀芯10在最高位置。
给电机通电后,产生了磁场力,该磁场力大于扭簧16的预紧力,且方向相反。此时,磁场力克服扭簧16的预紧力,通过传动机构,使阀芯10与阀座7分开,即阀门打开。
当电压达最大值时,阀门完全打开,阀芯10运动到最低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隆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无锡隆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4558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