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含油废水处理用多相分离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144301.9 | 申请日: | 2010-03-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481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 发明(设计)人: | 陈家庆;韩旭;王莹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
| 主分类号: | C02F9/02 | 分类号: | C02F9/02;C02F1/24;C02F1/38;C02F101/32 |
| 代理公司: | 小松专利事务所 11132 | 代理人: | 陈祚龄 |
| 地址: | 102617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含油 废水处理 多相 分离 系统 | ||
1.一种含油废水处理用多相分离系统,主要由旋流气浮一体化分离器(10)、含油废水入口处气液混合用多相流泵(64)、部分循环回流净化水与循环气体混合用多相流泵(42)以及必要的管线和阀门组成,其特征在于:旋流气浮一体化分离器(10)通过三个支腿(55)固定在地面上,其上部设置椭圆形上封头(48),中部设置圆筒壳体(49),下部设置椭圆形下封头(53),其内设置有弧形集油罩(43)、锥形旋流筒(11)、防涡导气管(37)、环形布水器(40)和环形挡板(35),弧形集油罩(43)位于分离器上部而环形布水器(40)和环形挡板(35)位于分离器下部,整个多相分离区域分为旋流分离和初次气浮区(12)、二次气浮区(13)、浮渣收集和气体积聚区(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油废水处理用多相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锥形旋流筒(11)分为小正锥段(111)、大正锥段(112)和倒锥段(113),倒锥段(113)底部的短直颈与分离器下封头(53)固定连接,大正锥段(112)的内壁安装有自下而上、旋转上升的螺旋导片(39),位于锥形旋流筒(11)中心轴线上的防涡导气管(37)由锥形旋流筒(11)底端和顶端的各四根径向支撑肋条(38)固定,防涡导气管(37)的管壁均匀开设有若干个微孔(371),其顶部高出锥形旋流筒(11)约10cm,锥形旋流筒(11)的高度为分离器总高的3/5~3/4,三个锥段的最大直径比为0.6∶1∶1,锥形旋流筒最大直径与反应器直径比值控制在1/3~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油废水处理用多相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二次气浮区(13)底部设有截面为圆管状的环形布水器(40),并在其水平圆周方向均匀开设有向下的布水孔(401),周向间隔为10°~30°,环形布水器(40)水平放置在固定于圆筒壳体(49)内壁的四个径向支撑耳片(41)上,径向支撑耳片(41)末端贴靠在锥形旋流筒(11)的筒壁(101)上,径向支撑耳片(41)的下部固定有与环形布水器(40)平行布置的环形挡板(3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油废水处理用多相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弧形集油罩(43)上部为浮渣收集和气体积聚区(14),弧形集油罩(43)中间凸起的圆筒形出口(44)为气泡--油粒粘附体从气浮区上升到浮渣收集和气体积聚区(14)的通道,弧形集油罩(43)主体圆弧部分的半径一般大于椭圆形上封头(48)的最大曲率半径,弧形集油罩(43)外圆周环状平直部分,均匀分布有4个圆孔(431),并与圆筒壳体(49)的内壁螺接,在圆筒壳体(49)上部设置排油口(2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油废水处理用多相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椭圆形上封头(48)通过螺栓(50)与圆筒壳体(49)螺接,并在其上设置吊耳(51),排气道(36)和出气孔(34),椭圆形下封头(53)通过螺栓(54)与圆筒壳体(49)螺接,其上设置清水出口(30),备用清水出口(65)和油泥排放口(2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油废水处理用多相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根据水质情况和净化要求,在二次气浮区(13)中部增设微小油粒粗粒化聚结填料层(66),聚结填料层的厚度一般不低于100mm,并在圆筒壳体(49)的相应处设置手孔(6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未经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44301.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层间单元式幕墙板块的吊挂结构
- 下一篇:开式整体叶盘数控加工定位夹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