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上肢创伤包扎、骨折外固定夹板托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44135.2 | 申请日: | 2010-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248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0 |
发明(设计)人: | 张开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开玲 |
主分类号: | A61F5/05 | 分类号: | A61F5/0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4400***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上肢 创伤 包扎 骨折 固定 夹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器具领域,详细讲是一种用于院前急救的上肢创伤包扎、骨折外固定夹板托。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院前急救中,最大限度地赢得抢救时间,挽救患者生命,减少伤残发生,是国内外急救医学共同面临的问题。以前因没有配套的创伤包扎、骨折外固定一次完成的急救器具,而延误抢救时间,增加患者痛苦或造成搬运途中的继发损伤,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命安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克服因缺少规范配套的创伤包扎、骨折外固定急救器具,造成搬运中继发损伤及增加患者痛苦,延误抢救时间、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等不足。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提供一种力求最大限度地赢得抢救时间,规范抢救方式,减少继发损伤,同时注重抢救器具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上肢创伤包扎、骨折外固定夹板托。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由夹板、夹板放置袋、夹板托捆绑带三部分组成的创伤包扎、骨折外固定的急救器具;夹板为0.5cm厚度低温液塑板材制成的四个规格相同、上宽下窄的直条状夹板,分别置放入缝制后的夹板放置袋内;夹板放置袋为一次性医用无纺布材料缝制,包括:五个规格相同、上宽下窄、顶与底均为双层的夹板放置袋与二个规格相同的边缘重叠部分;夹板托捆绑带为一次性医用无纺布材料缝制的三个规格相同的带子,分别对折成不等长三对,固定在放置袋一侧边缘的上、中、下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现场急救时,将伤肢置于夹板托之上,内衬无尘纸巾材料,有伤口时用无菌纱布覆盖,使伤口包扎、骨折外固定一次完成,能保证包扎固定的效果,操作简便快捷,缩短抢救时间,减少患者痛苦,防止骨折后的肢体搬运时造成继发损伤;液塑板材可重复消毒使用,且X线透视率高,不影响影像学检查;一次性医用无纺布材料易于消毒及焚烧处理,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肱骨骨折外固定夹板托和尺桡骨骨折外固定夹板托的结构示意图。
1夹板
2夹板放置袋
(1)使用的夹板放置袋
(2)备用的夹板放置袋
(3)边缘重叠部分
3夹板托捆绑带
具体实施方法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以助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肱骨骨折外固定夹板托如图一所示,首先,将0.5cm厚度的液塑板材剪裁成四个上宽6cm、下宽5cm、高29cm的直条状夹板1,分别置放入缝制后的夹板放置袋内,以达到固定、托扶患者骨折后肢体的作用,可根据肢体粗细选择备用的夹板放置袋;其次,将一次性医用无纺布材料剪裁为四层上宽44cm、下宽39cm、高32cm,缝制成相同高度、顶与底均为双层的夹板放置袋2,包括:四个使用的夹板放置袋(1)与一个备用的夹板放置袋(2),规格为上宽8cm、下宽7cm和二个宽为4cm的边缘重叠部分(3),以达到连接、托扶和防渗漏的作用;再次,将一次性医用无纺布材料缝制成100cm×1.5cm三个双层的夹板托捆绑带3,分别对折成不等长的三对,每对短带20cm、长带80cm,固定在放置袋一侧边缘的上、中、下位置,以达到托扶肢体后的夹板托缠绕固定作用,防止骨折后的肢体移位造成继发损伤。
尺桡骨骨折外固定夹板托如图一所示,其制作材料、方法与作用同肱骨骨折外固定夹板托,但规格不同。夹板1为四个上宽5cm、下宽4cm、高25cm的直条状夹板;夹板放置袋2为四层上宽39cm、下宽34cm、高29cm,缝制成高度相同、上宽7cm、下宽6cm的四个使用的夹板放置袋(1)与一个备用的夹板放置袋(2)和二个宽为4cm的边缘重叠部分(3);夹板托捆绑带3为三个80cm×1.5cm双层的带子,分别对折成短带20cm、长带60cm。本实用新型的主要作用是现场急救时,根据伤肢部位、粗细不同选用合适的夹板放置袋,插入相应型号夹板,内衬无尘纸巾材料,有伤口时用无菌纱布覆盖,出现受压部位用纱布垫衬,同时捆绑带将夹板托缠绕2周固定系牢,松紧以轻拉系带能上下移动1cm为准,患者进入医院内处置时只需将夹板取出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开玲,未经张开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4413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