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自动降温功能的电视机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44102.8 | 申请日: | 2010-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298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0 |
发明(设计)人: | 王林鹏;遆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5/64 | 分类号: | H04N5/64;G05D23/20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1 | 代理人: | 邵新华 |
地址: | 266555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自动 降温 功能 电视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视接收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具有自动降温功能的电视接收机。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电视机的工作温度是有一定范围的。以液晶电视机为例,针对中国市场的绝大多数液晶产品来说,其工作温度在0℃至45℃范围内是正常的,视具体的品牌型号会略有不同。因此,家庭用户要正常观看电视节目,就要保证电视机始终处于这个工作温度范围之内,否则可能会出现变色、偏色等问题。但是,电视机在工作时,由于其内部的变压器、电子管、晶体管或者显像管等众多部件都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这些热能聚积在电视机的机壳内部,就会引起机内温度的升高。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或者国外的一些热带地区,往往会由于电视机温度过高,导致电视机寿命缩短,或者致使电视机的绝缘性能变差,从而导致某些元器件短路,引发火灾等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电视机在工作温度过高时容易引发故障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具有自动降温功能的电视机,使得电视机在工作温度过高时可以进行主动降温,以确保电视机的运行安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具有自动降温功能的电视机,在电视机的机壳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和风扇,所述温度传感器将检测到的机内温度传输至电视机的主处理器,所述主处理器根据接收到的温度检测信号产生并输出启动/停止控制信号,控制风扇启动运转或者停转。
进一步的,所述主处理器输出启动/停止控制信号至一开关电路的控制端,所述开关电路的开关通路连接在供电电源与风扇的电源端子之间。
又进一步的,在所述开关电路中包含有一NPN型三极管,所述三极管的基极接收主处理器输出的启动/停止控制信号,集电极连接所述的供电电源,发射极连接所述风扇的电源端子。
再进一步的,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分压电路接地,所述分压电路的分压节点连接所述风扇的电源端子。
更进一步的,所述温度传感器输出的温度检测信号为模拟信号,通过一模数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号后,传输至所述的主处理器。
其中,所述的模数转换器可以与主处理器外接,或者直接内置于所述的主处理器中。
优选的,所述主处理器可以通过其PWM端口或者I/O口输出所述的启动/停止控制信号。
为了实现电视机机内温度的有效排放,优选将所述风扇安装于机壳的底部,机壳上开设排风格栅。
其中,所述排风格栅可以开设在机壳的侧面或者顶部。
优选的,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电视机主板或者电源板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电视机的机壳内增设温度传感器和风扇,以实时检测电视机的机内温度,并在机内温度过高时,自动控制风扇旋转,为机内的工作元器件散热,从而实现了电视机的主动降温功能。该功能可以对电视机内部的元器件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延长其使用寿命,进而增强电视整机的可靠性。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具有自动降温功能的电视机的一种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本实用新型为了确保电视机运行安全,控制电视机的机内温度始终保持在规定的范围内,在电视机的机壳内部设置了用于检测机内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以及用于散热的风扇。所述温度传感器定时地将采集到的机内温度传输至主处理器,通过主处理器进行当前机内温度是否到达设定阈值的准确判断,进而在电视机的机内温度过高时,自动启动风扇旋转降温,以实现对电视机内部元器件的过热保护。
下面通过一个具体的实施例来详细阐述所述具有自动降温功能的电视机的具体组建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实施例一,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为了简化电路结构,节约整机成本,优选采用电视机主板上原有的主芯片作为主处理器来组建所述的自动降温电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4410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