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钢-混凝土结构连接构造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40941.2 | 申请日: | 2010-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489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蒋劲松;刘振宇;庄卫林;谢邦珠;刘玉擎;王祖华;黎志忠;罗刚林;蒋建军;林智敏;李翀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1D19/00 | 分类号: | E01D19/00;E04B1/38;E04B1/41 |
代理公司: | 成都惠迪专利事务所 51215 | 代理人: | 王建国 |
地址: | 610041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凝土结构 连接 构造 | ||
1.钢一混凝土结构连接构造,包括混凝土主体结构(31)和由钢结构面板(11)、板式加劲肋(12)构成的钢结构主体结构,其特征是由钢结构主体结构至混凝土主体结构(31)的连接段包括:第一过渡段(10),包括在钢结构主体靠近连接区部位设置的T型加劲肋(13);第二过渡段(20),包括设置在T型加劲肋(13)后端的侧面封板(21),在其与钢结构面板(11)、板式加劲肋(12)构成的局部空间内灌注承压混凝土形成承压短柱(23);第三过渡段(30),包括设置在混凝土主体结构(31)顶部的由封头端板(32)和侧壁钢板(33)构成的钢帽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钢-混凝土结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主体结构(31)内布设有预应力束(24),其外端锚固于承压短柱(23)的前端面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钢-混凝土结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T型加劲肋(13)由板式加劲肋(12)加厚、渐变加高并增设翼板加强形成。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钢-混凝土结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局部空间各钢板内壁上均分布设置焊钉连接件(22)。
5.权利要求1或2所述钢-混凝土结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帽结构内设置开孔板连接件(34),孔内安装传剪钢筋(3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未经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40941.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