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型态触控显示器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39689.3 | 申请日: | 2010-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547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卓聪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蔡燕龙;卓聪杰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G02F1/133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周国城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型态触控 显示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双型态触控显示器结构,特别是指一种通过显示器上设有双型态触控感应器的触控型态,达到双型态触控的显示器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计算机在人们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是负责数据运算与文书处理,拜电子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所赐,计算机不仅在性能上大幅提升,如:增加网络通讯功能、加快数据运算处理速度...等,在外观上亦日新月异,体积更是朝轻、薄、短、小的方向演进,故传统计算机已由桌上型计算机演变成可携带式计算机(例如移动电话、掌上型计算机、个人化数字助理等),以有效地节省了使用空间,符合现代化电子产品的趋势,而其输入装置也由传统的键盘或鼠标等输入装置转变为触控面板(touch panel)。
现有的触控面板除可广泛应用于上述可携带式计算机中,亦可应用于智能型电子装置(如ATM提款机的触控屏幕)中,其触控类型可分为电阻式、电容式或红外线感应式等手写操控感应触控方式以及笔写操控感应触控方式。然而,由于目前触控方式的显示装置大多仅提供单一种触控界面方式,使其于使用及操作上较为不便,此外,由于该手写操控感应触控方式虽可提供多点触控,但容易误触动或操作辨识不易;而该笔写操控感应触控方式,于辨识及触控上则较该手写操控感应触控方式为准确稳定,但无法提供多点触控的功能,可知其结构仍未臻完善,实在有改善空间。
因此,本实用新型人有感于上述问题的可改善,乃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进而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问题的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时具有手写控制及笔写控 制,且提供多点及单点的触控方式的双型态触控显示器结构。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双型态触控显示器结构系显示器,包括壳体,包括前盖及后盖;显示器,设置于该前盖及该后盖之间,且该显示器包括光源、显示面板及背光板,该光源设置于该显示面板及该背光板间,并令该光源朝向该显示面板发射光线;手操控感应器,设置于该显示器的显示面板上;以及笔操控感应器,设置于该显示器的背光板,以供触按该手操控感应器及该笔操控感应器以感应触控点,达到多点触控及单点触控的功能。藉此,仅需单一电子装置即可提供手写及笔写控制等不同的触控型态,达到双触控型态的目的,使其可操作方便且降低成本,确定具有实用性、进步性和便利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双型态触控显示器结构的特点在于:提供一包括有前盖及后盖的壳体,且于该前盖及该后盖之间设置有显示器,该显示器包括显示面板及背光板,并于该显示器的显示面板上设有手操控感应器,且该显示器的背光板上设有笔操控感应器,以供触按该手操控感应器与该笔操控感应器以感应触控点,达到多点触控及单点触控的双触控型态的显示器,使其可手写触控及笔写触控等不同的触控型态,即可达到多点触控及单点触控的双触控型态的显示器,具有操作方便且降低成本的优点,进而增加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进步性和便利性。
为了能够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特点和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但是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双型态触控显示器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的双型态触控显示器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B是本实用新型的双型态触控显示器结构的显示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A是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型态触控显示器结构的笔操控感应器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3B是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型态触控显示器结构的手操控感应器的实 施例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 双型态触控显示器结构
100 壳体
101 前盖
102 后盖
103 开口
104 透明镜片
110 显示器
111 光源
112 显示面板
113 背光板
120 手操控感应器
130 笔操控感应器
131 触控笔
132 手持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蔡燕龙;卓聪杰,未经蔡燕龙;卓聪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3968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