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用电池散热模组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39218.2 | 申请日: | 2010-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464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林裕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11/18 | 分类号: | B60L1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 11265 | 代理人: | 叶树明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庄***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电 散热 模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模组,尤其涉及一种可冷却车用电池且令电池的工作效率及使用寿命大幅提高的车用电池散热模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无法以家用交流电或一般直流电随时以接线方式供应电能的场合,则需通过加装电池的方式供应电能,最为常见的为车辆、灯具、电动工具、电子设备、通信设备或热交换设备等,皆需使用电池供应电力,而其中随着生活形态的改变,交通运输工具如车辆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之一。
而车用电池在运动过程中,其电池会进行充放电的过程,而在充放电过程中,因电子在填充材料中运行,而造成电池本体温度上升,温度不断地上升进而超过电池工作区间温度,其对电池本体本身供电效率与电池使用寿命造成重大的影响。
而现今的车辆在使用上,是在引擎室中设置风扇来进行气流循环散热的作用,而风扇主要是针对引擎与水箱进行散热,而其气流在引擎室流动时,其电池本体仅能以该循环的气流进行散热,并无法针对电池进行有效的散热,进而影响电池的供电效率与电池的使用寿命。
所以,要如何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与缺陷,即为本案的创作人与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及欲研究改善的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直接贴附于车用电池的散热装置,以有效达到散热效果的车用电池散热模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用电池散热模组,包括一车用电池及至少一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贴附于所述车用电池一侧边,且所述散热装置具有一设具有冷却体的流道设于所述散热装置相对应于车用电池位置处,及一受热面设于所述散热装置相对该车用电池的一侧,令冷却液体在该流道内进行循环流通,从而对贴附的车用电池进行迅速吸收热量,以达到冷却车用电池且使电池的工作效率及使用寿命大幅提升,所以本实用新型有下列优点:
1、可冷却车用电池;
2、提升电池寿命;
3、电池工作效率提升。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了一种通过一冷却装置驱动冷却液体流动并吸收车用电池热能,以有效达到散热效果的车用电池散热模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车用散热模组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车用散热模组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车用散热模组实施例的实施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车用散热模组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车用散热模组实施例的实施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车用散热模组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图中:
车用电池1
散热装置2
流道21
受热面22
液冷装置3
进口211
出口212
流管213
水槽31
泵浦32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附图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
请参阅第1、2及3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用电池1散热模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包括一车用电池1及至少一散热装置2,该散热装置2为一具有导热性质金属板体贴附于所述车用电池1一侧,且该散热装置2的板体上形成有一流道21及一受热面22,该流道21形成于相对应于车用电池1的位置处,而该受热面22形成于该散热装置2相对该贴附于车用电池1的一侧面,在本实施例中,该流道21凹陷设于受热面22上,并有一开放侧贯穿该受热面22并对应该车用电池1,又该流道21两端分别连通有一进口211及一出口212,该进口211与出口212分别连接于一液冷装置3的一泵浦31及一水槽32;
其中该液冷装置3透过该泵浦31驱动其水槽32内的冷却液体从进口211进入流道21内,且经过流道21并从出口212流出并流回水槽32内,以形成一循环回路,并使该冷却液体可经由流过流道21的同时将其车用电池1的热量带走,且同时可带走该受热面22由车用电池1所吸收的热量,进而使该车用电池1可经由所述散热装置2能迅速吸收热量达到冷却的目的,以使电池的工作效率及使用寿命大幅提升。
请同时参阅第4及5图所示,该图示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其与上一实施例的元件及连结关系与运作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相同的元件及元件符号,本较佳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流道21内嵌设有一流管213,且该流管213的一侧对应该流道21的开放侧并相对贴触该车用电池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3921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