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随身杯瓶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137483.7 | 申请日: | 2010-03-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915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05 |
| 发明(设计)人: | 李明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明星 |
| 主分类号: | A47G19/22 | 分类号: | A47G19/2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泰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55 | 代理人: | 张雅军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随身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随身杯瓶,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变换作杯、瓶两用的随身杯瓶。
背景技术
每年全世界用于盛水饮料的保特瓶装容器不下千亿个,使用丢弃造成目前环保的巨大冲击,特别是空瓶的运送及废弃回收所占的体积庞大,而杯子的使用量也不亚于保特瓶的污染程度,因此,面对节能减碳主流意识,如何构思瓶杯的再利用,来减少环保的巨大冲击,乃本实用新型专利欲进一步改进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变换作杯、瓶两用的随身杯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所述随身杯瓶的盖体做成可重复盖合与打开,还具有重复使用的方便性。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所述随身杯瓶的盖体加设有扣环,方便吊挂与携带。
本实用新型随身杯瓶,包含有一中空杯体;其中所述中空杯体为一中空管状体,具有一第一端及一远离所述第一端的第二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随身杯瓶还包含分别安装于所述中空杯体上的一盖体与一瓶盖,所述盖体封合在所述第一端的开口,所述中空杯体的第二端则是完全作密封并设有一通口,所述瓶盖包括有一沿所述通口的周缘凸设的瓶颈段,及一螺接组合并覆盖封闭于所述瓶颈段上的盖帽。
较佳地,本实用新型随身杯瓶还包含有沿着所述中空杯体的第二端周环缘且与所述瓶颈段同一凸出方向凸设的一圈环形的架缘。
较佳地,所述架缘的高度较所述瓶盖的高度高。
较佳地,所述架缘的高度与所述瓶盖的高度相同。
较佳地,所述盖体为一可封合所述中空杯体的第一端的胶膜。
较佳地,所述盖体为一可与所述中空杯体的第一端重复盖合与打开的盖体。
较佳地,所述盖体上加设有一扣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的效果在于:使一随身携带的杯瓶兼具有杯子与瓶子的两用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随身杯瓶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所述第一较佳实施例作杯子使用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所述第一较佳实施例作瓶子使用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随身杯瓶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中:1.中空杯体;10.第一端;101.第二螺纹部;11.盖体;111.第一螺纹部;12.第二端;120.密封面;121.圆形通口;13.瓶盖;130.瓶颈段;131.盖帽;14.架缘;4.扣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1,是本实用新型随身杯瓶的第一较佳实施例,所述随身杯瓶包含有一中空杯体1,及分别安装于所述中空杯体1上的一盖体11与一瓶盖13,其中,所述中空杯体1为一中空管状体,具有一第一端10及远离第一端10的一第二端12,本实施例所显示的中空杯体1为圆锥柱状的形状,第一端10口径大,第二端12口径小,但并不限定一端口径大,一端口径小,本实施例且是将所述盖体11制成一封膜,封合在所述第一端10的开口,第二端12则是完全作密封,在密封面120的中心部位,贯穿设有一圆形通口121,所述瓶盖13包括有一沿所述圆形通口121的周缘凸设的瓶颈段130,及一螺接组合并覆盖封闭于所述瓶颈段130上的盖帽131,也就是一般宝特瓶瓶口部位的构造,另外,所述随身杯瓶还包含有沿着所述第二端12的周环缘且与所述瓶颈段130同一凸出方向凸设的一圈环形的架缘14,所述架缘14的高度较所述瓶盖13的高度高。该架缘14的高度也可与瓶盖13的高度相同。
所述随身杯瓶已盛装有饮用水或饮料,使用者可选择如图2所示状态使用,即以圈环形的架缘14为底部,撕开盖体11或以吸管(图未示)插穿盖体11,即能如使用一般杯子来饮用。
倘使用者已预知其无法一次或短期间饮完所述随身杯瓶中的饮用水或饮料,则可选择如图3所示状态,以盖体11为底部,旋开盖帽131就可倒出水饮用,且能利用所述盖帽131再次旋盖于所述瓶颈段130上,而有储封剩余饮料或水的作用,如同一般饮料瓶的使用模式,所以,本实用新型随身杯瓶确实具有杯、瓶变换使用的两用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明星,未经李明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3748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