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管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37068.1 | 申请日: | 2010-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924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05 |
发明(设计)人: | 冀建文;何黎民;马骏;李彤 | 申请(专利权)人: | 冀建文 |
主分类号: | A61M25/00 | 分类号: | A61M25/00 |
代理公司: | 威海科星专利事务所 37202 | 代理人: | 于涛 |
地址: | 264200 山东省威海***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慢性 硬膜下 血肿 引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具,特别是一种用于颅内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穿刺外引流术的引流管。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现有引流管为直管。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时,颅骨垂直钻孔且骨孔存在一定厚度,引流管置入后很难贴近颅骨内板,引流管与颅骨内板成一角度,指向脑组织。当血肿引流后,压迫解除,脑组织就会逐渐膨起复位,此时引流管常会插入脑组织内,造成脑损伤,为减少引流管与颅骨内板成角造成的脑损伤,术中常需咬除骨孔周颅骨外板,使其成一凹槽状,将引流管置入凹槽内尽量使其倾斜,减小引流管与内板的成角,为达到更好的效果,引流管尾端还需在头皮切口旁另戳孔引出。尽管如此,因相对应的内板无法咬除,引流管仍无法贴近颅骨内板,脑损伤仍常有发生,引流管头端为多孔型,分布于引流管的不同侧面,在血肿充分引流后,不能保证孔口未与脑表面接触,在拔除引流管时,孔口常刮擦脑表面,造成脑皮层挫伤或出血。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操作方便、使用效果好的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管。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如下措施达到:
一种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管,设有管体,其特征在于管体的前端部设有引流孔并呈弧形状。
本实用新型引流孔设在管体前端部弧形管体的两侧面上,以保证了引流管以光滑面与脑表面接触,避免拔管时孔口刮擦导致脑损伤。
本实用新型由于前端呈弯管型,置入后头端贴近颅骨内板,大大减小引流管与颅骨内板的成角,避免了术后引流管插入逐渐膨起的脑组织内,无需咬除骨孔周颅骨外板,引流管尾端无需另戳孔引出头皮,避免扩大手术损伤,缩短了手术时间,并保证了引流管以光滑面与脑表面接触,避免拔管时孔口刮擦导致脑损伤,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安全、治疗效果好等优点。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侧的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所示,一种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管,设有管体1,管体1所使用的材料及尺寸规格与现有技术相同,此不赘述,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管体1的前端部设有引流孔2并呈弧形状,引流孔2设在管体前端部弧形管体的两侧面上,以保证了引流管以光滑面与脑表面接触,避免拔管时孔口刮擦导致脑损伤,本实用新型由于前端呈弯管型,置入后头端贴近颅骨内板,大大减小引流管与颅骨内板的成角,避免了术后引流管插入逐渐膨起的脑组织内,无需咬除骨孔周颅骨外板,引流管尾端无需另戳孔引出头皮,避免扩大手术损伤,缩短了手术时间,并保证了引流管以光滑面与脑表面接触,避免拔管时孔口刮擦导致脑损伤,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安全、治疗效果好等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冀建文,未经冀建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3706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粮仓熏蒸防毒面具
- 下一篇:麻醉面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