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设备机箱有效
| 申请号: | 201020136943.4 | 申请日: | 2010-03-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299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0 |
| 发明(设计)人: | 刘勇;郑益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市华为赛门铁克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5K5/02 | 分类号: | H05K5/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刘芳 |
| 地址: | 611731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设备 机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设备机箱。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以下简称:IT)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设备内部的空间密度,设备已呈现高空间密度、低成本的发展趋势。
现有技术的一种设备机箱,其内部上下相邻的模块和左右相邻的模块之间均采用隔板隔开,设备机箱内部空间密度下降,增加材料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设备机箱,以增强机箱内部空间利用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备机箱,包括:
外部框架、至少一个内部隔板和至少两个内部模块,所述内部模块的一端设置有分散设置元件,所述至少两个内部模块的设置有分散设置元件的一端两两相邻,所述内部隔板通过固定部件固定在所述外部框架上,设置于两个内部模块相邻的设置有分散设置元件一端的之间。
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机箱,在两个相邻的内部模块一端设置的密集设置元件之间不设置隔板,而在两个相邻的内部模块的另一端设置的分散设置元件之间设置隔板,使隔板不占用设备机箱的内部空间,降低了设备机箱内部的空间密度,节省了材料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机箱内部模块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机箱上下相邻的内部模块连接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机箱内部模块连接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设备机箱包括:外部框架1、至少一个内部隔板2和至少两个内部模块3,内部模块3的一端设置有分散设置元件31;至少两个内部模块3的设置有分散设置元件31的一端两两相邻,内部隔板2通过固定部件4固定在外部框架1上,设置于两个内部模块3相邻的设置有分散设置元件31一端的之间。
通常设备机箱由外部框架1和数个内部模块3组成,而内部模块3通常分层设置于设备机箱内部,内部模块3之间通过内部隔板2来隔离及支撑。
由于每个内部模块3的大部分元件通常集中设置在一端,而在内部模块3的其他部分只是分散的设置少量元件,因此,可以将内部模块3看作一端设置有分散设置元件31,另一端设置有密集设置元件32,由此可见,每个内部模块3的高度取决于内部模块3的密集设置元件32。而分散设置元件31的高度相对密集设置元件32要小的多,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可以在两个内部模块3相邻的设置有分散设置元件31一端的之间设置内部隔板,而在两个内部模块3相邻的设置有密集设置元件32一端的之间不设置内部隔板2,那么设置在两个内部模块3相邻的设置有分散设置元件31一端的之间的内部隔板2不占用设备内部空间。
具体的,内部隔板2可以设置于上下相邻的两个内部模块3设置有分散设置元件31一端的之间,也可以设置于左右相邻的两个内部模块3设置有分散设置元件31一端的之间。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机箱上下相邻的内部模块连接剖视图,参见图2,对于左右相邻的内部模块3之间设置内部隔板2的情况可以参见图1。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设备机箱采用隔板内藏设计,也就是说,对于上下相邻或左右相邻的两个内部模块3,其密集设置元件32之间不设置内部隔板2,两个内部模块3直接配合邻接;其分散设置元件31之间设置内部隔板2。由于分散设置元件31的高度相对密集设置元件32要小的多,因此不占用设备机箱的内部空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市华为赛门铁克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市华为赛门铁克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3694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环保余热轮烧石灰窑
- 下一篇:硬盘转接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