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设有抗交变力结构的圆塔体单管通信塔有效
| 申请号: | 201020134247.X | 申请日: | 2010-03-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354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7 |
| 发明(设计)人: | 黄国成;徐志良;于海泳;陈康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方盛电力通信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H12/00 | 分类号: | E04H12/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255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设有 抗交变力 结构 圆塔体单管 通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信器材,特别是一种设有抗交变力结构的圆塔体单管通信塔。
背景技术
通信塔是移动通信基站用于架高天线的重要基础构件。常规通信塔主要有桁架和单管两种结构形式,由于单管通信塔结构简单,并具有用料省、占地少和外形美观等特点,现已成为通信基站的主流配套件。正常情况下单管通信塔塔体设计高度为30m~50m,采用多段管轴向连接而成。现有技术的单管通信塔塔体按横向截面形状分,主要有多边形塔体和圆塔体。多边形塔体的连接方式为轴向套接式,其外观相对较差,且爬梯安装在外,布线在内,因此在塔体壁上需开设许多手孔,该结构直接降低细长杆状的塔体强度和刚性,所以多边形塔体应用相对于圆塔体少。圆塔体因结构简单、美观、制造容易已成为当代的主流品种。几十米长的圆塔体由多段数米长的锥管轴向对接而成,受钢板规格影响,每段锥管均用钢板拼接并焊接成一体,此种对接连接结构所形成的环焊缝能够满足结构连接要求。但是,细长杆状的圆塔体刚性相对较弱,易随大风晃动,圆塔体晃动使所有环焊缝承受交变力,特别是位于底端的环焊缝承受交变合力的力矩最大,所形成的拉力对环焊缝具有破坏性,在长期交变力作用下环焊缝的热影响区易形成裂纹,甚至造成塔体焊缝断裂而发生倒塌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针对现有技术产品结构中环焊缝直接承受拉力的不足,提出一种设有抗交变力结构的圆塔体单管通信塔,该塔结构中无环焊缝,纵向焊缝与风力垂直,具有很强的抗风能力,塔体无断裂隐患。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技术目标。
一种设有抗交变力结构的圆塔体单管通信塔,它由多段锥管轴向顺序连接而成,每段锥管包括上法兰、管体和下法兰。所述上法兰和下法兰均为设有通孔的连接构件,分别内连接在锥形管体上下两端。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管体由2~3片结构相同的圆弧形槽拼合成圆形且经纵向焊接成一体。
上述结构中焊缝为纵向,焊缝不受拉力作用。上节的下法兰与下节的上法兰配对。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积极效果:
1、管体分片连接形成的纵向焊缝与风力垂直,因无力矩不产生拉力,故抗风能力强;
2、管体分片连接结构简单,纵向焊缝比环焊缝容易实施生产;
3、管体分片连接焊缝少,外形美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由多节图1所示的锥管轴向连接而成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1所示一种设有抗交变力结构的圆塔体单管通信塔,它由多段锥管轴向顺序连接而成,每段锥管包括上法兰1、管体2和下法兰3。所述上法兰1和下法兰3均设有供螺栓连接的孔,上法兰1和下法兰3分别内置在锥形管体2上下两端并作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中的管体2横向截面为圆形,它由2~3片结构相同的圆弧形槽相合且经纵向焊接成一体。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是30m高设有抗交变力结构的圆塔体单管通信塔,该塔共由4段锥管轴向顺序连接而成,因塔高度较矮,锥管径向尺寸较小,每节锥管的管体2只用2片结构相同的圆弧形槽拼合成圆锥管形,对所形成两条纵向接缝处实施焊接,然后分别在管体2两端内置并固定连接上法兰1和下法兰3。为了实现顺序轴向对接,每节锥管的上法兰1与上一节锥管的下法兰2尺寸相同。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50m高设有抗交变力结构的圆塔体单管通信塔,该塔共由5段锥管轴向顺序连接而成,因塔高度较高,底端节锥管径向尺寸较大,管体2需用3片结构相同的圆弧形槽拼合成圆锥管形,在所形成的3条纵向接缝处实施焊接,然后分别在管体2两端内置并固定连接上法兰1和下法兰3。其余锥管同实施例1相同结构,每节设有两条纵向焊缝。
实施例1和实施例2结构相同,仅尺寸不同而已,实施后技术效果完全相同,具有较强的风能力,并且制造容易、质量好、外形美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方盛电力通信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方盛电力通信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3424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规划与绿化一体化多功能建筑
- 下一篇:一种三维立体停车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