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吸盘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33300.4 | 申请日: | 2010-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211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03 |
发明(设计)人: | 潘志渊 | 申请(专利权)人: | 潘志渊 |
主分类号: | F16B47/00 | 分类号: | F16B4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28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吸盘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盘,尤其涉及一种紧密吸附在一物体上的吸盘,属于紧固或固定构件或机器零件用的器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吸盘已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便利工具。而吸盘的吸附效果与所吸附的表面有极大的关系,若表面不平整,将造成空气进入吸盘内,使吸盘吸附力下降造成脱落,尤其在汽车上,若挡风玻璃或门窗具粗糙度,再加上行驶时的震动,吸盘很容易就脱落了。
为避免上述技术问题,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更先进的吸盘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就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可紧密吸附在物体上之吸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吸盘,可紧密吸附在一物体上,其包括一吸盘本体以及一胶体,所述吸盘本体包括一凸部,该凸部与该胶体间形成有一沟槽,该沟槽内包括一黏性胶水,所述黏性胶水使凸部与胶体连接,所述胶体包括一第一面与一第二面,其中该第一面与该吸盘本体连结,该第二面能使吸盘本体紧密吸附在物体上。
本实用新型的吸盘还可设置为:其进一步包括一排气部,所述排气部具有一盖部、一受力部以及一施力部,所述受力部与盖部连接,所述施力部能对受力部施加压力。
本实用新型的吸盘还可设置为:所述施力部包括一扣环,所述扣环与该盖部枢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借助胶体本身具有一变形量及自黏性,吸盘可紧密吸附在物体之表面上。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作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吸盘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吸盘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吸盘结构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体的说明。
如附图1、2、3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吸盘1,其包括吸盘本体10及胶体20。其中胶体20包括第一面21与第二面22,其中第一面21与吸盘本体10连结,第二面22可与具粗糙表面接触以进行吸附,且胶体20具有自黏性。所述吸盘本体10包括一凸部24,该凸部24与胶体20间设有沟槽25,沟槽25填充一黏性胶水26,所述黏性胶水26使凸部24与胶体20连接。
吸盘1进一步包括排气部40,以加强吸附力。排气部40包括盖部41、受力部42及施力部43。其中受力部42穿过孔洞411与盖部41连接并与吸盘本体10接触;且施力部43系与盖部41连结,施力部43可对受力部42施加压力,以使受力部42下压盖部41及吸盘本体10,而将吸盘本体10内的空气排除后,吸盘1与物体表面进行吸附,以加强吸附力。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借助胶体本身具有一变形量及自黏性,吸盘可紧密吸附在物体之表面上。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或任何对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平板的移动方式,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潘志渊,未经潘志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3330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