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前置前驱汽车两段式等速驱动轴有效
| 申请号: | 201020130198.2 | 申请日: | 2010-03-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100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20 |
| 发明(设计)人: | 柏世川;任国清;刘辉;吕召全;李光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B35/14 | 分类号: | B60B35/14;B60K17/22 |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 34114 | 代理人: | 金惠贞 |
| 地址: | 230022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前置 前驱 汽车 段式 等速 驱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驱动机构,具体涉及某B级轿车的前置前驱两段式等速驱动轴结构。
背景技术
在舒适性要求比较高的轿车上,等速驱动轴的应用非常普遍。通常的前置前驱轿车的等速驱动轴分成左、右两段。在驾驶员位置看,它们分别位于差速器的左、右两侧。动力由差速器输出到左(右)侧驱动轴的移动节(也叫滑移节),并通过左(右)轴传动杆将动力传递给左(右)轴固定节,最终由固定节传递到轮毂、轮胎。由于动力总成其本身尺寸限制,右等速驱动轴(以后称“右轴”)的移动节为了避免与其他零部件尤其是发动机的后端面干涉,或者其他原因,被向远离差速器一侧移动。动力传递实现方法是在差速器和移动节之间增加一根两头带外花键的传动杆。考虑到移动节距离差速器太远,一般在传动杆靠近移动节一侧加装一个轴承,轴承被压装在轴承座中,并使用螺栓固定在发动机的缸壁上。
某种B级轿车选配了已经量产的发动机和变速器(变速器与差速器一体式)。由于变速器的输出轴线(差速器轴线)距离发动机曲轴轴线很近,发动机后端面法兰边缘与差速器输出口近乎平齐,无法在差速器的右侧输出口直接布置大回转直径的驱动轴移动节。因此需要考虑将右侧驱动轴布置成两段。而正常安装轴承座的发动机缸壁平面,距离差速器轴心线仍然较近,小于驱动轴移动节和轴承的回转半径,移动节、轴承都无法布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变速器与差速器一体式的某种B级轿车驱动轴的布置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进结构的前置前驱汽车两段式等速驱动轴。
具体的结构改进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前置前驱汽车两段式等速驱动轴包括左前传动杆和右前传动杆;左前传动杆的左端连接着左前固定节,其右端连接着左前移动节;右前传动杆的左端连接着右前移动节,其右端连接着右前固定节。还包括中间传动轴,其两端为花键轴,其中部与轴承过盈配合,轴承位于轴承座内;中间传动轴的右端与右前移动节的左端内花键连接;左前移动节的右端和中间传动轴的左端分别连接着差速器。
所述中间传动轴长度为180-200mm。
所述轴承座通过螺栓固定于发动机缸体一侧。
本实用新型通过调整移动节位置和中间传动轴的轴承安装位置,实现了驱动轴在多尺寸限制情况下的布置设计,同时部分兼顾了振动、噪音和不平顺性(NVH)性能。
本实用新型驱动轴回转直径最大的右前移动节布置在发动机后端面背面到缸壁原有安装凸台之间的凹陷位置,见图3、图4。由于右前移动节已经远离差速器的安装花键,特加装轴承座,通过增加移动节固定点,降低了右轴的挠性变形,从而提高车辆的振动、噪音和不平顺性(NVH)性能。区别于传统的中间轴的轴承固定在发动机的缸壁上——轴承安装螺栓的轴向与缸壁面法向平行——即与曲轴中心线垂直。这里将两头带外花键的传动杆与轴承、轴承座一起,称为中间轴。本实用新型的轴承座安装螺栓的轴线——与曲轴中心线平行——利用已有的两个发动机变速器连接螺栓固定在发动机后端面的背面,实现轴承座的安装。本实用新型驱动轴经过耐高温性、耐低温性、耐振动性试验后,部件工作仍然正常,没有变形、开裂等影响驱动轴寿命的现象。驾驶试验车的试验员也对B级轿车的振动表示接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
实施例:
参见图1和图2,前置前驱汽车两段式等速驱动轴包括左前传动杆7和右前传动杆4;左前传动杆7的左端连接着左前固定节8,其右端连接着左前移动节6;右前传动杆4的左端连接着右前移动节3,其右端连接着右前固定节5。参见图3和图4,还包括中间传动轴1,长度为190毫米,其两端为花键轴,其中部与轴承过盈配合,轴承位于轴承座2内,轴承座通过两只螺栓固定于发动机缸体10一侧;中间传动轴1的右端与右前移动节3的左端内花键连接。左前移动节6的右端和中间传动轴1的左端分别连接着差速器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3019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坐垫可转出的轿车坐椅
- 下一篇:轮式无内胎工程机械车轮用固定座圈S型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