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上下脚踏式自行车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29945.0 | 申请日: | 2010-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859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9 |
发明(设计)人: | 钱毓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钱毓青 |
主分类号: | B62M1/04 | 分类号: | B62M1/04;B62M9/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1208 | 代理人: | 罗习群 |
地址: | 20170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上下 脚踏 自行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采用上下脚踏式的自行车。
背景技术
目前的自行车多采用双脚对脚踏板交替用力做圆周运动,脚踏力首先传递给脚蹬部件,然后由脚蹬轴转动曲柄,对牙盘产生力矩,以牙盘的轴为圆心做圆周运动,通过链条带动飞轮,使后轮转动,从而使自行车前进。一般驱动装置只有一套,当踏脚板处在垂直上下位置时,作用在踏脚板上的力处在死点位置,也就是没有力矩转动转动牙盘驱动自行车前进;当踏脚板处在水平位置时,使用相同的力,得到的力矩最大,此时自行车获得的前进动力最大。当一只脚踏板从垂直的顶点做一个圆周运动时,在牙盘中心轴上产生的力矩是从零→最大→零→最大→零的周期变化。从中得到,力矩并不是始终处于最大值,自行车不能始终保持最大的速度前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使力矩始终保持最大值的上下脚踏式自行车。
为了解决以上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上下脚踏式自行车,包括驱动系统,所述的驱动系统包括左、右两个驱动装置,所述的左、右两个驱动装置结构相同,并分别对称安装于自行车三角架的左、右两侧,所述的左、右两个驱动装置包括左、右脚蹬装置,左、右同心双排链轮和左、右飞轮;
所述的左、右两个脚蹬装置分别为柱体,柱体中部为左、右滑槽,左、右滑槽中各设有一滑块,左、右滑块分别与左、右脚踏板固接,左滑块上的链条通过角部滑轮与右滑块连接;滑槽的位移为自行车脚蹬装置做圆周运动轨迹的直径。所述的左、右脚蹬装置柱体的顶部和底部各设有限位块。
所述的左脚蹬装置的滑块内有一凹槽,该凹槽内装有一棘轮,该棘轮与左同心双排链轮之内侧轮上的链条啮合,左同心双排链轮之外侧轮通过另一链条与左飞轮连接。
所述的右脚蹬装置的滑块内有一凹槽,该凹槽内装有一棘轮,该棘轮与右同心双排链轮之内侧轮上的链条啮合,右同心双排链轮之外侧轮通过另一链条与右飞轮连接。
所述的左、右飞轮安装固定于后轮中心轴的左、右两侧。
双脚放在左、右脚踏板上作上下运动,使左、右滑块各自在左、右滑槽内做上下运动,左、右滑块凹槽内的棘轮运转方向相反,使左、右同心双排链轮转动,通过链条带动左、右飞轮,使后轮转动,从而使自行车前进。
本实用新型的优越功效在于:双脚对踏脚板交替做上下运动,双脚施加在踏脚板上的力×同心双排链轮的半径得到的力矩始终为一最大值,克服了做圆周运动产生的力矩变化,提高了自行车的前进速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的外型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装置安装于三角车架的剖视图;
图3为图2的右剖视图;
图4为图2的左剖图;
图5为图2的俯视图;
图中标号说明
1-三角架;
2-左驱动装置;
201-左同心双排链轮; 202-左飞轮;
203-左滑槽; 204-左滑块;
205-左限位块; 206-内侧滑轮;
207-外侧滑轮; 208-内侧链条;
209-外侧链条; 2010-左棘轮;
3-右驱动装置;
301-右同心双排链轮; 302-右飞轮;
303-右滑槽; 304-右滑块;
305-右限位块; 306-内侧滑轮;
307-外侧滑轮; 308-内侧链条;
309-外侧链条; 3010-右棘轮;
4-链条; 5-左脚踏板;
6-右脚踏板。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附图所示,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上下脚踏式自行车,包括驱动系统,所述的驱动系统包括左驱动装置2和右驱动装置3,所述的左驱动装置2和右驱动装置3结构相同,并分别对称安装于自行车三角架1的左、右两侧,所述的左驱动装置2和右驱动装置3包括左、右脚蹬装置,左同心双排链轮201、右同心双排链轮301和左飞轮202、右飞轮20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钱毓青,未经钱毓青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2994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仔书
- 下一篇:一种新型接线方式的汽车电子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