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小儿腰硬联合穿刺针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127858.1 | 申请日: | 2010-03-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228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1 |
| 发明(设计)人: | 孙卫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卫强 |
| 主分类号: | A61B17/34 | 分类号: | A61B17/34;A61M25/0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1450 广东省广州市番***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小儿 联合 刺针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学领域椎管内麻醉穿刺用具,尤其是应用于小儿的无损伤椎管内麻醉的穿刺针。
背景技术
目前,椎管内麻醉,尤其“针内针”腰硬联合麻醉技术已应用于临床手术麻醉各个领域,麻醉效果确切,经济实用,操作简单,在国内麻醉领域应用十分普遍。但采用18#--19#硬膜外穿刺针,较粗的穿刺针对韧带,软组织损伤较大,术后腰背痛发生率较高,尤其小儿椎管内麻醉并发症更多。在小儿麻醉领域目前主要以全身麻醉为主,但某些存在全麻禁忌症患儿或基层不具备全麻条件的医院,新型小儿腰硬联合穿刺针的发明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腰硬联合麻醉穿刺针损伤大,术后腰背痛发生率高,尤其对小儿使用损伤几率更大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腰硬联合麻醉穿刺针,该针不仅能对小儿有效的实施腰硬联合麻醉,而且损伤小,术后腰背痛发生率低,很好的适应于小儿麻醉。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新型腰硬联合穿刺针,它采用带针芯的26#穿刺针代替腰硬联合穿刺针,在穿刺针外加上硬膜外导管套管用于硬膜外置管,及一根硬膜外导管延长管构成。其中硬膜外导管套管和硬膜外导管延长管可以连接共同构成硬膜外导管。在小儿腰硬联合穿刺时,采用常规L3,4(第三和第四腰椎间隙)穿刺,水滴法或注气试验证实硬膜外穿刺成功,再进针少许有突破感或脑脊液流出表明进入蛛网膜下腔。在蛛网膜下腔行腰麻,然后退针到硬膜外腔后(用注射器回抽穿刺针确定无脑脊液流出,表明退到了硬膜外腔),将套在穿刺针外的硬膜外导管套管置入硬膜外腔,后退针,再将置好的硬膜外导管套管连接硬膜外导管延长管,完成腰硬联合穿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26#穿刺针进行麻醉穿刺,对韧带软组织损伤小,术后腰背痛发生少,尤其适合于小儿使用。该穿刺针采用的穿刺方法能有效的实施腰硬联合麻醉,尤其适合于小儿腰硬联合麻醉复合静脉全麻行长时间手术,减少全麻药用量,并能有效的实施术后硬膜外镇痛,其麻醉效果好,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小儿腰硬联合麻醉穿刺针的平面图。
图2是小儿腰硬联合穿刺针穿到硬膜外腔的图。
图3是硬膜外导管套管置入硬膜外腔的图。
图4是完成腰硬联合麻醉的图。
图中①针芯②穿刺针③硬膜外导管套管④椎体⑤椎间盘⑥脊髓腔⑦黄韧带⑧棘突⑨脊间韧带⑩脊上韧带 硬膜外导管延长管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2中,常规皮肤消毒选择L3,4(第三和第四腰椎间隙)做局部麻醉,穿刺针穿破皮肤到达脊上韧带,退出针芯,在穿刺针尾端放入少许盐水,继续缓慢进针,有突破感或者穿刺针尾端的盐水进入穿刺针内时表明穿刺针进入了硬膜外腔(悬滴法)。然后继续进针,有突破感或者有液体(脑脊液)从穿刺针中流出,表明穿刺针进入了蛛网膜下腔,注药行腰麻。腰麻后将穿刺针退出蛛网膜下腔,直到用注射器回抽穿刺针没有液体流出。图3穿刺针退到硬膜外腔后把套在穿刺针外的硬膜外导管套管置入硬膜外腔约2厘米。图4置完硬膜外导管套管后退出穿刺针,然后用注射器回抽硬膜外导管套管无液体流出并且有负压,以确定硬膜外导管套管在硬膜外腔内。最后连接硬膜外导管延长管,用胶布固定好.腰硬联合麻醉穿刺完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卫强,未经孙卫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2785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