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散热风扇速度与延时控制电路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24884.9 | 申请日: | 2010-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381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7 |
发明(设计)人: | 周沛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金翔电器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20 | 分类号: | G06F1/2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彭长久 |
地址: | 523050 广东省东莞市万江***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散热 风扇 速度 延时 控制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计算机散热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散热风扇的速度与延时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散热风扇是被应用于计算机主机内部必不可少的重要部件之一,利用散热风扇可用来为各种高发热电子元件(例如主机板或显示卡上的中央处理器等)进行快速散热,以维持各电子元件正常工作运行,防止系统过热而导致当机或损坏。然而,在现有的计算机散热风扇的控制系统中,开机状态时,不论发热电子元件是否发热还是未曾发热,散热风扇都始终保持一恒定的速度动转,不能依发热电子元件的温度变化而改变转速;当计算机关机后,散热风扇因电源切断而随即停止动转,前述的发热电子元件则会因散热风扇停止而产生积热和温升效应,使得其温度居高不下,给发热电子元件造成损坏而影响其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风扇的速度与延时控制电路,解决发热电子元件的散热问题,其在开机时可依发热电子元件的温度变化而自动改变散热风扇转速、调整散热能力,达到节能省电的功效;在关机时亦能使散热风扇持续运转一段时间,以彻底散去关机前产生的热量,达到有效散热、防止温升和增长系统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散热风扇速度与延时控制电路,包括有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电阻R1、电阻R2、感温元件RT1、散热风扇JP1和处理器MCU;其中,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于输入电源V12,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于三极管Q1的e极,三极管Q1的b极连接于三极管Q2的e极和二极管D3的负极,三极管Q1的c极连接于散热风扇JP1的一电极端和二极管D2的负极,散热风扇JP1的另一电极端连接于三极管Q3的c极,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于输入电源V5,三极管Q3的b极连接于处理器MCU,三极管Q3的e极接地;三极管Q2的b极连接于电阻R1和R2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于三极管Q1的e极和二极管D1的负极,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于感温元件RT1的一端,感温元件RT1的另一端连接于二极管D4的正极和三极管Q3的e极。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系通过合理连接与组合各电子元件,在一个电路中集合了两个控制部分,一个是散热风扇依温度而自动调整其转速的控制部分,这一控制部分由输入电源V12、三极管Q1、三极管Q2、电阻R1、电阻R2、感温元件RT1、二极管D3、二极管D4和散热风扇JP1组成;利用此控制部分以在电源开机时,使散热风扇的转速可依发热电子元件的温度变化而自动调整,以避免长期处在高速运转状态下,达到节能省电的功效。另一个是散热风扇延时控制部分,这一控制部分由输入电源V5、二极管D2、三极管Q3、处理器MCU和散热风扇JP1组成,利用此控制部分中的处理器MCU内部预设的延时控制程序来控制三极管Q3的开关,藉而控制散热风扇JP1在关机时亦能持续运转一段时间,以彻底散去关机前产生的热量,达到有效散热、防止温升和增长系统寿命。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电路组装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一种散热风扇速度与延时控制电路,包括有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电阻R1、电阻R2、感温元件RT1、散热风扇JP1和处理器MCU。
其中,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于输入电源V12,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于三极管Q1的e极,三极管Q1的b极连接于三极管Q2的e极和二极管D3的负极,三极管Q1的c极连接于散热风扇JP1的一电极端和二极管D2的负极,散热风扇JP1的另一电极端连接于三极管Q3的c极,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于输入电源V5,三极管Q3的b极连接于处理器MCU,三极管Q3的e极接地;三极管Q2的b极连接于电阻R1和R2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于三极管Q1的e极和二极管D1的负极,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于感温元件RT1的一端,感温元件RT1的另一端连接于二极管D4的正极和三极管Q3的e极。
详述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金翔电器设备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金翔电器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2488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鼠标
- 下一篇:一种盒式笔记本电脑散热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