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冷却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123546.3 | 申请日: | 2010-03-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650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8 | 
| 发明(设计)人: | 王希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希玉 | 
| 主分类号: | B29C47/88 | 分类号: | B29C47/88;B29L30/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65400 山东省招***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冷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轮胎生产中冷却设备,特别是一种挤出生产线用的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轮胎生产中,都离不开挤出生产线,但目前的挤出生产线在挤出机后的冷却装置都是采用冷却钢板带,钢板带为无接头环形带,成本高,完全靠进口,而且此种冷却装置故障率高,经常漏水、钢板带跑偏、如果出现挤料现象容易将钢板带挤上凹坑而恢复不了,更换1条不锈钢钢板环带需要人民币10万元左右,维修费用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能达到工艺要求、结构简单、维护简单、费用低、故障率低的冷却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冷却装置,由支架、电机、减速机、减速机座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所述的支架上端的两侧固定连接槽钢,在槽钢之间通过轴承活动连接至少15根轴,轴之间固定连接辊,辊和轴为中空的,在辊的一端的轴上连接链轮II,链轮II为双链轮,其中一个通过链条I与链轮I连接,另一个通过链条II将各个轴连接在一起,链轮I固定连接在减速机输出轴上,在靠近链轮II一端的轴顶端通过旋转接头连接金属软管II,金属软管II的下端通过阀门II与回水总管连接,回水总管一端连接水堵,另一端连接回水管,在轴的另一端通过旋转接头连接金属软管I,金属软管I下端通过阀门I与进水管连接。
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方案为:支架与槽钢之间通过螺栓连接,回水总管通过回水弯头连接回水管,阀门I的下端连接进水弯头,进水弯头下端通过进水 总阀门连接进水管。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由于采用了支架上端连接至少15根轴,轴之间固定连接辊,辊和轴为中空的,在辊的一端的轴上连接链轮II,链轮II为双链轮,其中一个通过链条I与链轮I连接,另一个通过链条II将各个轴连接在一起,链轮I固定连接在减速机输出轴上,轴的两端连接回水管和进水管的结构形式,冷却辊代替了不锈钢板式环形带,因而,费用大大降低,维护简单,冷却效果达到了工艺要求,又由于将水喷淋冷却钢板带改为密闭式管路冷却,消除了漏水现象;
又由于采用了密闭式冷却水循环,各辊有单独阀门,可以自由控制各个辊的水循环量,从而达到控制各辊的冷却效果,使挤出部件冷却均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侧视图
1、辊 2、轴 3、轴承 4、螺栓 5、金属软管I 6、阀门I 7、进水弯头 8、进水总阀门 9、进水管 10、支架 11、电机12、减速机 13、减速机座 14、链轮I 15、输出轴 16、回水管17、回水弯头 18、阀门II 19、金属软管II 20、旋转接头 21、槽钢22、链轮II 23、链条I 24、链条II 25、回水总管 26、水堵
具体实施方式:
辊1为中空辊两端焊接轴2,轴2为中空轴,轴2的两端通过轴承3固定连接在槽钢21上,槽钢21通过螺栓4固定连接在支架10上端,辊1共有15-20根,辊1的一端轴2上连接链轮II22,链轮II22为双链轮,相邻的两个链轮II22通过链条II24将轴2连接在一起,第一根辊上的链轮II22通过链条I23与 链轮I14连接,链轮I14固定连接在减速机12的输出轴15上,减速机12与电机11连接,并通过减速机座13固定连接在支架10上;辊1两端的轴2上各安装旋转接头20,进水端旋转接头20通过金属软管I5连接阀门I6,阀门I6下端连接进水总管,进水总管一端连接水堵,另一端连接进水弯头7,进水弯头7通过进水总阀门8连接进水管9,回水端旋转接头20通过金属软管II19和阀门II18连接回水总管25,回水总管25的一端连接水堵26将管口密封,回水总管25另一端通过回水弯头17连接回水管16。
使用时,设定电机控制系统参数,使冷却装置速度与生产线匹配,打开进水总阀门8,再打开所有辊上阀门I6和阀门II18,冷却水不断的进入辊1内,并从回水管16流出,使辊1的温度始终保持低温度,以达到对挤出部件的预冷却,使部件进行初期的收缩稳定尺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希玉,未经王希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2354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