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解水氢氧发生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20452.0 | 申请日: | 2010-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708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15 |
发明(设计)人: | 陈志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志远 |
主分类号: | C25B1/06 | 分类号: | C25B1/06 |
代理公司: | 汕头市潮睿专利事务有限公司 44230 | 代理人: | 丁德轩 |
地址: | 515800 广东省汕头***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解水 发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氢氧发生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电解水氢氧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的发动机基本都采用汽油或柴油作为燃料,为发动机提供动力。汽油主要化学成分是C5-C12的烷烃,柴油主要化学成分是C15-C18的烷烃,它们在发动机汽缸内无法充分燃烧,既浪费能源又产生大量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气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氢气作为一种理想的燃料,不仅可以由水产生,而且燃烧值大,燃烧后只产生水,对环境没有污染,这是一种人们一直在不断探索的能源。目前,氢气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化学反应的方法和电解水的方法。
用化学反应的方法制备氢气,其氢气的产生成本大、价格昂贵,并且存在安全问题,因而其应用领域受到限制,目前还不能实现将其产生的氢气作为燃料提供给机动车、轮船等的发动机。
而现有通过电解水制备氢气的方法,其装置一般包括外壳、电解槽、一组正电极极板、一组负电极极板、气体隔离板、氢气导气通道、氧气导气通道和隔板;电解槽设于箱体内;正电极极板和负电极极板置于电解槽中并相间排列,分别连接电源的正负极;气体隔离板设置在每对相邻的正电极极板和负电极极板之间,气体隔离板与相邻的正电极极板间形成氧气隔室,气体隔离板与相邻的负电极极板间形成氢气隔室;氢气导气通道和氧气导气通道通过隔板隔开,并分别与所有氢气隔室和氧气隔室相通;外壳上设有入水口、氢气出口和氧气出口;氢气出口与氢气导气通道相通,氧气出口与氧气导气通道相通。上述这类氢氧发生装置,能把产生的氢气和氧气分离出来,分别由氢气出口和氧气出口送出。但是氢气作为辅助燃料,没有必要将氢气和氧气分离;而且由于上述这类氢氧发生装置的结构关系,其结构比较复杂,且进水、出气、密封和电极极板间的距离等环节处理得不好,造成电解效率低,耗电大等缺点;对于作为辅助燃料使用而言其经济效益不大,因而没有在机动车、轮船等得到广泛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解水氢氧发生装置,这种电解水氢氧发生装置结构简单紧凑、能够低能耗高效率地产生氢气和氧气,可为发动机提供辅助燃料,以节约燃油。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解水氢氧发生装置,包括一组正电极和一组负电极,正电极和负电极交替相间排列,每个正电极和每个负电极均包括包括一个或多个极板,相同极性的极板电连接,相反极性的极板之间绝缘,其特征是:所述氢氧发生装置还包括两块夹板以及用于固定极板和夹板的紧固装置;所述极板上均开有通孔,相邻两个极板之间由密封圈隔开;所述两块夹板分设于两最外侧极板的外侧,并且夹板的内侧面与最外侧极板之间由密封圈隔开;进水口设置在其中一夹板上,出气口设置在另一夹板上。
电极可采用单个极板,也可采用多个极板;当电极采用单个极板时,或是导致连接引线较多,或是必须通过正负两条导电棒穿过所有极板,正导电棒与正电极的所有极板电连接而通过绝缘圈与负电极的所有极板绝缘,负导电棒与负电极的所有极板电连接而通过绝缘圈与正电极的所有极板绝缘;优选每个正电极和每个负电极均包括多个极板,这些极板通过导体电连接,而这些电连接在一起的极板只要通过一条引线引出即可,这样大大减少引线的数量,装配更方便,而且不会因为所设置的绝缘圈脱落、老化而导致短路,更优选采用一段导体穿过组成该电极的所有极板。
夹板可采用绝缘材料制成,也可采用非绝缘材料制成,当采用非绝缘材料制成时,在夹板的内侧需设置一个绝缘板,使夹板与水绝缘,优选夹板采用绝缘材料制成。
密封圈一般采用橡胶密封圈,可达到良好的密封效果,并可通过调整密封圈厚度,从而调整隔室的宽度(即相邻两相反极性的极板间的距离),可达到最佳的电解效果,高效率地产生氢气和氧气。
极板通常采用导电金属材料制成,铜或一些合金材料是不错的选择,但一般情况下采用不锈钢作为制作极板的材料,可以进一步防止锈蚀和节约成本。
进水口经管路连接水箱,为电解水氢氧发生装置供水;出气口连接管路,将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经进一步处理后,供发动机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志远,未经陈志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204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