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能自动控制与调节翻身的床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119874.6 | 申请日: | 2010-02-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229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1 |
| 发明(设计)人: | 顾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市西初级中学 |
| 主分类号: | A61G7/008 | 分类号: | A61G7/008;A61G7/057 |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3 | 代理人: | 王敏杰 |
| 地址: | 20004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控制 调节 翻身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床,特别涉及一种能自动控制与调节翻身的床。
背景技术
当瘫痪病人或残疾病人连续多个小时不翻身时,会造成受压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缺血坏死,形成溃疡,医学上称这种压力性坏死病变为褥疮。多发生在体表骨突出及承重部位,如骶尾部、肩岬部、足跟等,这些部位愈合时间长并伴随着局部感染。但是定时翻身、变化体位是预防褥疮的有效措施。可是,瘫痪病人或残疾病人无法自己翻身,而对于一些较为胖或重的病人,护理人员协助病人翻身是一件很费时费力的工作,护理人员也不能全天候的陪伴病人。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自动控制与调节翻身的床。其具有如下文所述之技术特征,以解决现有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帮助残疾病人翻身的能自动控制与调节翻身的床。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自动控制与调节翻身的床,包括床架、第一底板、 第二底板、一组弹簧、左侧翻动装置、右侧翻动装置、床垫、选择开关。
所述第一底板焊接在床架上,所述一组弹簧均匀的分布在该第一底板的上方,第二底板设在该一组弹簧的上方;
所述左侧翻动装置位于第一底板左侧,右侧翻动装置位于第一底板右侧;
所述床垫铺设在第二底板上方。
所述第一底板、第二底板均是不锈钢板。
所述左侧翻动装置、右侧翻动装置均是电动千斤顶。
所述第二底板的面积小于第一底板的面积。
所述左侧翻动装置、右侧翻动装置通过所述选择开关分别与市电电连接。
它有一个支架与一个床身组成,
本实用新型由两个电动千斤分别构成左侧翻动装置和右侧翻动装置,只要睡觉者用手按动床边的选择开关,第二底板就会徐徐向左侧或右侧的一方发生倾斜,这样可以达到使睡觉者自动翻身的目的,并且睡觉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改变睡觉姿势,通过改变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肤与床的接触,以改善体内毛细血管的微循环。
附图说明
图1是能自动控制与调节翻身的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实用新型内容所公开的内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实施例所述:
根据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自动控制与调节翻身的床,包括床架1、第一底板2、第二底板3、一组弹簧21、左侧翻动装置4、右侧翻动装置5、床垫6,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图中未示出的选择开关,其中,左侧翻动装置4、右侧翻动装置5通过所述选择开关分别与市电电连接。
第一底板2焊接在床架1上,所述一组弹簧21均匀的分布在该第一底板2的上方,第二底板3设在该一组弹簧21的上方,一组弹簧21支撑起第二底板3,而床垫6铺设在第二底板3的上方,当第二底板3受到外力发生倾斜时,带动床垫6倾斜。
左侧翻动装置4、右侧翻动装置5均是电动千斤顶,左侧翻动装置4位于第一底板2的左侧,右侧翻动装置5位于第一底板2的右侧,左侧翻动装置4通电时将从第二底板3的左侧将第二底板3顶起,右侧翻动装置5通电时将从第二底板3的右侧将第二底板3顶起,左侧翻动装置4、右侧翻动装置5通过选择开关与市电电连接,所以睡觉着希望身体往左翻滚还是往右翻滚,通过选择开关给左侧翻动装置4、右侧翻动装置5其中的一个通电来实现。
需要能承受左侧翻动装置4、右侧翻动装置5的外力,第一底板2、第二底板3均是不锈钢板,而且为了第二底板3能顺畅翻动,第二底板3的面积略小于第一底板2的面积。
本实用新型由两个电动千斤分别构成左侧翻动装置和右侧翻动装置,只要睡觉者用手按动床边的选择开关,第二底板就会徐徐向左侧或右侧的一方发生倾斜,这样可以达到使睡觉者自动翻身的目的,并且睡觉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改变睡觉姿势,通过改变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肤与床的接触,以改善体 内毛细血管的微循环。
上述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方式的举例,其所涉及的特征仅用于说明及阐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市西初级中学,未经上海市市西初级中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1987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