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无极灯管烤管机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19824.8 | 申请日: | 2010-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081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13 |
发明(设计)人: | 詹有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安迪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J9/00 | 分类号: | H01J9/00;H01J9/22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王洪新 |
地址: | 311305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极 灯管 烤管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灯管设备,尤其是无极灯管烤管机。
背景技术
无极灯由高频发生器、耦合器和灯管三部分组成。它是通过高频发生器的电磁场以感应的方式耦合到灯管内,使灯管内的气体雪崩电离,形成等离子体;等离子受激原子返回基态时辐射出紫外线。灯管内壁的荧光粉受到紫外线激发产生可见光。无极灯具有长寿命、高光效、高显色性的特点。
无极灯灯管内的荧光粉是通过涂粉和烤管两道工序固定在灯管内壁上的。现有的烤管工序是在图6所示的箱式烤箱上进行的:灌注过荧光粉液、经过涂粉机初步干燥的灯管一个个开口向下搁置在烤箱搁板11上,箱内上边相互平行安装着若干个电热管10(图中用虚线表示),箱内下边也相互平行安装着若干个热风管12(图中用虚线表示);电热管通电后箱内升温,使得灯管整体被加热从而促使荧光粉液加快干燥凝固。这种工序基本依靠手工操作控制,不但产量低(一般每小时只能加工15-20套),而且加热温度难以控制,经常出现荧光粉层未完全烤透或者温度过高使灯管变形的情况,导致合格率偏低,生产成本加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无极灯管烤管机,该烤管机应具有温度控制精确、生产效率高、操作简单便利以及生产成本低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无极灯管烤管机,包括固定在机架中间的保温机壳、安装在保温机壳内的一组电热管和一组连通风机的热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上还设置一由动力机构驱动并拖带着灯管夹具运动的传送带,该传送带依次水平穿越机头、保温机壳以及机尾后又往下绕过带轮后折返至机头的带轮部位,形成一首尾相接的封闭传动链。
所述灯管夹具包括固定在传送带上的一组利于透气的金属网板,这些金属网板相互平行且沿着传送带的长度方向排列。
所述的金属网板是不锈钢网板。
所述动力机构包括由电机、减速机以及带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加热温度能够得到精确控制(可在±3℃范围内),加热时间调节方便,因此灯管的烤制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产能达到每小时200套以上);而且能耗和成本也相应显著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向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B-B向结构示意图。
图4是无极灯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灯管半成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原有烤管工艺使用的烤箱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4所示的是一种无极灯管G的形状,它是由两个图5所示的灯管半成品G1对接烧融固定而成的;灯管半成品需完成涂粉、干燥工序的加工。
无极灯管烤管机,一保温机壳1固定在机架5中间,保温机壳的左端和右端分别制有开口保持着直通状态;保温机壳内安装着一组电热管10和一组连通风机8的热风管12(由图3可知:一组电热管10安装在保温机壳内壁的上部,热风管12开口朝上安装在保温机壳内壁的底部);所述机架上还设置一由动力机构驱动而水平运动的传送带2,该传送带从机头进入保温机壳内(从保温机壳的开口进入)穿越过保温机壳后到达机尾,又往下绕过设置在机尾的带轮7后折返至机头的带轮3部位,形成一首尾相接的封闭运动链。灯管夹具安装在传送带上并被拖带着随同传送带一同运动。
所述灯管夹具包括固定在传送带上的一组透气的金属网板9,这些金属网板相互平行且沿着传送带的长度方向排列。所述的金属网板推荐采用不锈钢网板。定位板采用金属网板,加热气流能够有效进入灯管中,可以提高加热干燥效果;金属网板可以适应任何规格的灯管使用,适用范围得到显著扩大。
所述动力机构包括由电机6及减速机驱动的带轮7或带轮3。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电热管通电后发热使保温机壳内处于高温环境(200-300℃),灯管半成品被传送带输送进入保温机壳内,灯管内壁上的荧光粉层在高温环境下得到干燥固化;待灯管半成品走出保温机壳(保温机壳长度约10米以上;传送带走完保温机壳的全程约需20分钟)后,加工过程结束。机头部位的操作人员只要将灯管半成品直接开口朝下放置在传送带的相邻两块金属网板9上,而机尾部位的操作人员只需从金属网板9上检取经过烤制的灯管半成品就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安迪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安迪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1982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