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自动复位阻尼转轴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114026.6 | 申请日: | 2010-02-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964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05 |
| 发明(设计)人: | 陆勤 | 申请(专利权)人: | 陆勤 |
| 主分类号: | F16C11/10 | 分类号: | F16C11/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双收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1 | 代理人: | 解政文 |
| 地址: | 325608 浙江省乐清市虹***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自动 复位 阻尼 转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动部件和固定部件之间的可以自动复位的连接元件,特别涉及一种自动复位的阻尼转轴。
背景技术
目前,笔记本电脑、数码摄像设备和便携式DVD机中影像显示屏和机身的连接元件大多是采用微型阻尼转轴,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告号CN200943638Y所公开的一种微型阻尼转轴,其固定支架可以与笔记本电脑的主机部分固定连接,其支杆固定连接在显示屏部分的两侧,这种微型阻尼转轴可以使显示屏部分打开时停在任何位置上,但是在开启时,必须用双手用力将显示屏部分和主机部分打开,使用时比较麻烦,同时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微型阻尼转轴的部件之间的磨损,阻尼力减弱,达不到在合适位置停住的效果,从而大大缩短了微型阻尼转轴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寿命长并能够自动打开的新型复位阻尼转轴。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自动复位阻尼转轴,其中,包括固定支架和与之相连接的连接轴,所述连接轴末端设置有螺纹,所述连接轴上依次安装有卡子、连接板、凹轮、凸轮、碟形垫片、垫片和螺母,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动复位装置,所述转动复位装置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支架和连接板连接,当连接板带动转动复位装置以连接轴轴线为转轴相对固定支架进行转动时,转动复位装置产生令连接板反向转动的扭力。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自动复位阻尼转轴,其中,所述转动复位装置为扭簧。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自动复位阻尼转轴,其中,所述固定支架和所述连接板上均设置有通孔,所述扭簧的两端插入所述固定支架和所述连接板的通孔内。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自动复位阻尼转轴,其中,所述扭簧套在所述连接轴外。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自动复位阻尼转轴,其中,所述连接板的的一端通过铆钉固定连接有支杆。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自动复位阻尼转轴,其中,所述支杆的另一端安装有固定板。
本实用新型新型自动复位阻尼转轴的有益效果为:当连接板和固定支架相对旋转时,转动复位装置就会产生扭力使连接板和固定支架复位;由于新型复位阻尼转轴具有可自动复位的功能,因此自动开启的阻尼转轴就可以使显示屏部分和主机部分在闭合时产生复位扭力,从而使显示屏部分可以自动打开,延长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新型自动复位阻尼转轴的立体拆分图;
图2是图1中A部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新型自动复位阻尼转轴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图2,本实用新型的新型自动复位阻尼转轴包括固定支架1和连接轴3,固定支架1上设置有固定孔,连接轴3的一端落入固定孔内,连接轴3的另一端上设置有螺纹,并在此端依次安装有卡子4、连接板5、凹轮6、凸轮7、4个碟形垫片8、垫片9,最后用螺母10拧紧固定,连接板5上设置有穿孔,连接轴3端部穿过此穿孔;连接板5和固定支架1间安装有扭簧2,连接板5和固定支架1上均设置有通孔,扭簧2的两端插入固定支架1和连接板5的孔内,且扭簧2套在连接轴3外,其中,连接板5的一端通过铆钉固定连接有支杆11,支杆11的另一端设置有与支杆连接成一体的固定板12。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自动复位阻尼转轴使用过程如下:以笔记本为例,将本实用新型的新型自动复位阻尼转轴中的固定板12通过螺栓固定在显示器面板的上部,连接板5通过螺栓固定在显示器面板的下部,固定支架1通过螺栓固定在机身上,在扭簧处于自然状态下,显示器面板和机身形成约为60度的角度,这样,将笔记本闭合后,连接板5相对固定支架1的转动而带来扭簧2的相反方向作用力,当笔记本打开其自锁功能,因扭簧2的反作用力,笔记本的显示器会直接弹开到一定高度,从而省去用手扳动的力。
以上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陆勤,未经陆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1402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