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板坯连铸辊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13751.1 | 申请日: | 2010-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133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27 |
发明(设计)人: | 郭晓军;沈玉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秦皇岛首钢长白结晶器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1/14 | 分类号: | B22D11/14 |
代理公司: | 秦皇岛市维信专利事务所 13102 | 代理人: | 许久利 |
地址: | 066311 河北省秦皇岛***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板坯连铸辊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连铸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板坯连铸辊。
背景技术
板坯连铸辊是应用在连铸机扇形段上的关键部件,在金属连铸中起到铸流成型,铸坯冷却,铸坯导引与驱动,铸坯弯曲与矫直,铸坯输送等作用,其耐高温性能和使用寿命直接影响着铸坯的质量和连铸机的作业效率。现有板坯连铸辊采用辊面堆焊方法提高辊子的强度、硬度等机械性,采用在轴心设置水冷却孔的方法对辊子进行冷却。在辊面堆焊过程中,焊丝的选择,焊接条件及焊接管理等因素,不仅会影响堆焊金属的性能,控制不当还会引起各种焊接缺陷,破坏堆焊金属的均匀性、紧密性和强度,堆焊金属中的任何裂纹都会在辊子的使用过程中扩展、慢延,从而导致部分堆焊金属剥落,甚至造成辊子断裂,并且在堆焊辊的工作面上,连最小的缺陷都会在轧制产品中留下痕迹,造成产品的降级或报废。另外,辊面堆焊连铸辊的同批各辊子之间的强度、硬度等机械性能及使用寿命差异大,缩短了在线时间,造成浪费。而采用在轴心设置水冷却孔的冷却方式,只对辊子轴心部位冷却,辊面没有得到充分冷却,易产生辊面网状热裂纹及受高温氧化和冷却水的腐蚀作用,引起氧化与腐蚀鳞皱,加速辊面磨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综合机械性能好,使用寿命长,能有效提高连铸板坯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板坯连铸辊。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板坯连铸辊,它包括具有水冷却轴心孔的辊体,在辊体的辊面上设置有水冷却槽和辊套,所述水冷却槽与辊套组合构成的辊面冷却水通道与水冷却轴心孔相连通。
上述水冷却槽可以是单头螺旋线槽。
上述水冷却槽可以是多头螺旋线槽。
上述水冷却槽可以由轴向直槽和置于轴向直槽两端且与轴向直槽相连通的圆环槽组成。
本板坯连铸辊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优点:
1、板坯连铸辊由辊体和辊套两体焊接而成,采用辊面内水冷来降低辊子表面温度,保证辊子的强度、硬度等机械性能满足使用要求,提高辊子承受冷热循环造成的冷热疲劳作用和承受高温铸坯的热应力作用的能力。
2、板坯连铸辊辊套采用耐热、耐磨、耐疲劳成型材料,避免了堆焊缺陷对辊子和铸坯质量的影响,辊子的使用寿命长,同批各辊子之间的强度、硬度等机械性能相同,对辊体的材料性能要求低。
3、板坯连铸辊采用两体材料,阻断了辊面任何裂纹扩展、慢延,避免了弯曲变形和发生失稳断辊事故。
4、板坯连铸辊下线修复周期短,易修复。
5、安装和给水方式与堆焊辊方式相同,辊面得到充分冷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板坯连铸辊一实施例结构主剖视图;
图2是图1实施例板坯连铸辊辊体结构主视图;
图3是本板坯连铸辊另一实施例结构主剖视图;
图4是图3实施例板坯连铸辊辊体结构主视图;
图5是本板坯连铸辊又一实施例结构主剖视图;
图6是图5实施例板坯连铸辊辊体结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附图,本板坯连铸辊包括具有水冷却轴心孔1的辊体2,在辊体2的辊面上设置有水冷却槽3和辊套4,水冷却槽3与辊套4组合构成的辊面冷却水通道与水冷却轴心孔1相连通。
附图1和附图2给出的是水冷却槽3采用单头螺旋线槽的板坯连铸辊具体结构。
附图3和附图4给出的是水冷却槽3采用双头螺旋线槽的板坯连铸辊具体结构。依照本实施例,可将水冷却槽3设置成多头螺旋线槽结构。
如附图5和附图6,本板坯连铸辊的水冷却槽3可由沿辊体圆柱面均布的轴向直槽和置于轴向直槽两端且与轴向直槽相连通的圆环槽组成。
上述附图1、附图2、附图3和附图4给出的本板坯连铸辊被称为螺旋式冷却板坯连铸辊,附图5和附图6给出的本板坯连铸辊被称为直返式冷却板坯连铸辊。
上述螺旋式冷却板坯连铸辊的每一组螺旋线形辊面冷却水通道经两端的径向冷却水连通孔与水冷却轴心孔1相连通。上述直返式冷却板坯连铸辊的辊面冷却水通道经一组或多组连接圆环槽和水冷却轴心孔1的径向冷却水连通孔与水冷却轴心孔相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秦皇岛首钢长白结晶器有限责任公司,未经秦皇岛首钢长白结晶器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1375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