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腹腔镜戳孔的缝合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12198.X | 申请日: | 2010-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312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7 |
发明(设计)人: | 李国新;余江;张策;林填;甄莉;程侠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方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17/04 | 分类号: | A61B17/04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天河庐阳专利事务所 44244 | 代理人: | 胡济元 |
地址: | 51051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腹腔镜 缝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外科器械,具体涉及缝合创口用的器械,特别是涉及腹腔镜戳孔的缝合器械。
背景技术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手术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及患者所接受。腹腔镜手术因其微创的优势而广泛应用于临床,部分疾病已将腹腔镜手术视为标准治疗方式。腹腔镜手术操作必须通过穿刺锥(trocar)在腹壁上建立工作通道,目前穿刺锥规格为5mm-12mm,一般对大于5mm的腹壁戳孔,必须缝合腹膜及筋膜层以防止切口出血及减少切口疝的发生率。传统的弧形针缝合方法对于这种小切口尤其是肥胖患者无法完成,而直针缝合方法由于缺少必要的引导定位手段而无法使小切口两侧的组织相对应,难以达到理想的缝合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研制出各种腹腔镜戳孔的缝合器械。早在2001年4月4日国知局就授权公告了一种“腹腔镜手术腹壁穿孔缝合针”的实用新型专利,该专利方案包括一针体,针体的后端设有针柄,前端设有针勾。手术时,一只手将针体从戳孔一侧的腹壁扎入腹腔,再用另一只手的手指将缝合线从戳孔内送入腹腔并挂到针体前端的针勾内,然后退出针体将缝合线一头带出腹壁,接着再用同样的方法将缝合线另一头带出腹壁,最后将缝合线的两头结扎即可。由上述专利方案和操作方法可见,该实用新型方案利用所述的针钩为缝合线的线头带出腹壁提供了方便,但是由于腹腔镜退出腹腔后,腹腔镜戳孔周围的腹壁组织处于松弛状态,在针体扎入腹壁的过程中所述的腹壁组织必然会出现退缩现象,同时腹腔镜戳孔的孔壁又是凹凸不平的,因此腹膜层和筋膜层以及各层间机体组织出现漏缝而导致切口疝的发生仍然难以避免。
发明内容
鉴于现在技术存在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腹腔镜戳孔缝合的成功率,降低减少切口疝的发生率。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腹腔镜戳孔的缝合器,它具有圆柱形的定位杆,该定位杆的下端为指头状,上端两侧分别向外延伸形成对称的横耳,两横耳与定位杆构成T字形结构;每一横耳上均设有针孔,两针孔中心的连线与定位杆的轴线垂直相交。
为了便于操作,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缝合器,其中所述的定位杆上端面在位于两横耳中间的边缘设有一T字形手柄,该手柄的杆部朝连接处定位杆侧壁的外侧纵向倾斜延伸,以扩大主治者的视野。
使用时,将所述的定位杆指头状的下端沿腹腔镜戳孔插入患者的腹腔,腹腔镜戳孔四周的腹壁的机体组织的内张力便得以提高,同时原先凹凸不平的的孔壁也紧密贴到所述定位杆的侧壁上,此时,由于腹腔镜戳孔四周的腹壁的机体组织的内张力的增大,缝针(穿刺针)针尖触及到的腹壁的机体组织则无法退缩,因此腹壁的腹膜层和筋膜层以及各层间机体组织便不会漏缝。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单、便于与普通穿刺针配合使用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腹腔镜戳孔的缝合器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为主视图,图2为左视图,图3为俯视图。
图4为采用图1~3所示缝合器缝合腹腔镜戳孔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整个腹腔镜戳孔的缝合器5由定位杆1、横耳2和手柄3构成,其中,定位杆1为圆柱形,其下端为指头状;横耳2对称设在定位杆1的上部,由定位杆1上端的两侧分别向外延伸形成,两横耳2与定位杆1构成T字形结构;手柄构3为T字形,其杆部位于两横耳2中间的定位杆1上端面的边缘并朝连接处定位杆1侧壁的外侧纵向倾斜延伸。所述的横耳2上均设有一针孔4,两针孔4中心的连线P与定位杆1的轴线Q垂直相交。
以下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简要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
参见图4,使用时,先将缝合器5的定位杆1指头状的下端沿腹腔镜戳孔7插入患者的腹腔,再将夹持有缝线11的穿刺针6的针体从定位杆1左侧的针孔4插入,然后继续进针使穿刺针6的针体自上而下依次穿越患者腹壁的皮肤8、筋膜9和腹膜10,将缝线11的一头送入患者腹腔(见图4中a图);尔后,按动穿刺针6上头的按钮松开缝线11位于腹腔内的线头并退出穿刺针6;接着再将穿刺针6的针体从定位杆1右侧的针孔4插入,以同样的方式由腹腔镜戳孔7右侧进入患者腹腔并夹持住从腹腔镜戳孔7左侧送入腹腔的缝线11的线头(见图4中b图);最后,退出穿刺针6将缝线11的线头拉出并与始终处于腹壁外的缝线11的另一头打结即可(见图4中c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方医科大学,未经南方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1219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手术用钳式深部打结器
- 下一篇:神经外科手术标本收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