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柴油机气泵增压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111839.X | 申请日: | 2010-02-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661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8 |
| 发明(设计)人: | 徐波;陈国华;何琼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波 |
| 主分类号: | F02B33/40 | 分类号: | F02B33/4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30071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柴油机 气泵 增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燃机领域,具体涉及单缸柴油机气泵增压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节省能源,提高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增压是提高发动机效率的主要有效途径之一。单缸柴油机增压由于单缸柴油机废气不足,采用废气涡轮增压基本不可行,如果采用机械增压也要考虑增压器高转速下传动链的设计及润滑问题。将单缸柴油机飞轮作为转子带动叶轮压缩空气,不仅能够有效增压,而且外形尺寸紧凑,增压器工作稳定可靠耐用。专利200620157534.6虽然也提出飞轮带动压气机,但是柴油机转速不高一般3000转/分左右,其设计的压气机在此转速附近获得的增压度是很低的,达不到增压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柴油机气泵增压装置,它对单缸柴油机通过动力输出轴如飞轮进行增压的途径带来的增压度太小进行改进,提出用涡旋气泵结构进行飞轮设计,从而解决单缸柴油机增压的问题。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是由发动机曲轴1、气泵增压装置2、空气过滤器3、进气道4、排气道5、气泵前盖6、泵体主体7、柴油机机体壳8、柴油机飞轮9、 气泵叶轮10、螺母11、气泵入口12、隔板13、气泵出口14组成;进气道4和排气道5设置在柴油机气泵增压装置的顶端,进气道4设置在排气道5的右侧,气泵前盖6通过螺栓与气泵主体7连接,气泵主体7通过螺栓固定在柴油机机体壳8上面,柴油机飞轮9端外设置为气泵叶轮10或者安装气泵叶轮10,气泵叶轮10可设计单级或两级形式,气泵叶轮10外表设置有静止气泵流道,气泵入口12和气泵出口14设置在周向,隔板13设置在气泵入口12和气泵出口14之间,避免气体短路,隔板13与气泵叶轮10之间的间隙为0.18-0.75mm,气泵入口12安装空气过滤器3,气泵出口14通过管道连接到发动机进气道4。
本实用新型主要通过发动机曲轴1带动气泵对进气道内气体进行多级压缩,最终增加发动机入口空气密度,使进气道内气体压力可以达到几十千帕,从而有效增压。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增压度高,尤其适合单缸柴油机的增压,在柴油机结构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不仅可以使发动机功率提高,降低油耗,而且减少柴油机有害排放物生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图3是气泵增压装置2的侧剖视图;
图4是气泵增压装置2的主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参看图1-3,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是由发动机曲轴1、气泵增压装置2、空气过滤器3、进气道4、 排气道5、气泵前盖6、泵体主体7、柴油机机体壳8、柴油机飞轮9、气泵叶轮10、螺母11、气泵入口12、隔板13、气泵出口14组成;进气道4和排气道5设置在柴油机气泵增压装置的顶端,进气道4设置在排气道5的右侧,气泵前盖6通过螺栓与气泵主体7连接,气泵主体7通过螺栓固定在柴油机机体壳8上面,柴油机飞轮9端外设置为气泵叶轮10,气泵叶轮10可设计单级或两级形式,气泵叶轮10外表设置有静止气泵流道,气泵入口12和气泵出口14设置在周向,隔板13设置在气泵入口12和气泵出口14之间,避免气体短路,隔板13与气泵叶轮10之间的间隙为0.18-0.75mm,气泵入口12安装空气过滤器3,气泵出口14通过管道连接到发动机进气道4。
工作流程:气体通过空气过滤器3进入气泵,被旋转叶轮吸入后又由于离心力流出碰撞泵壳,反弹再次进入叶轮,经多次能量交换,从而获得高压气体从气泵出口流出,通过管道进入发动机进气道,最终实现发动机增压。
本实用新型主要通过发动机曲轴1带动气泵对进气道内气体进行多级压缩,最终增加发动机入口空气密度,使进气道内气体压力可以达到几十千帕,从而有效增压。
本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增压度高,尤其适合单缸柴油机的增压,在柴油机结构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不仅可以使发动机功率提高,降低油耗,而且减少柴油机有害排放物生成。
具体实施方式二: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的柴油机飞轮9端外还可以安装气泵叶轮10,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均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波,未经徐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1183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