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抛丸除锈机管腔回砂管路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11811.6 | 申请日: | 2010-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453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欧海湖;周正权;秦红;王志强;来阳月星;高颖;刘涛;朱洪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石油天然气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C1/10 | 分类号: | B24C1/10;B24C9/00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1 | 代理人: | 冉鹏程 |
地址: | 610051 四川省成都市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抛丸 除锈 机管腔回砂 管路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工程建设中管道防腐除锈设备技术领域,确切地说涉及一种用于石油、化工防腐业领域中的一种抛丸除锈机管腔回砂管路结构。
背景技术
钢管、铸铁管等管道在我国的石油、化工、给排水、电站、造纸、皮革、通风及抽拔腐蚀性气体烟囱等技术领域应用非常广泛,但钢管、铸铁管均为电的良导体,在储存、使用过程中,会因化学、电化学的作用产生局部电池反应,表面极易生锈,对输送介质往往会产生污染,因而,常需对其表面进行特殊防锈、除锈处理;目前在管道防腐工程中,主要采用的是抛丸除锈的方式,除锈以后再对钢管进行防腐处理,现有技术的缺点是:目前在管道防腐工程抛丸除锈作业中,钢砂不能在作业进行时进行二次利用,只能在作业后采用人工方式收集飞溅的钢砂,因而除锈成本非常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能在作业中循环利用飞溅钢砂的抛丸除锈机管腔回砂管路结构,采用本实用新型,飞溅的钢砂可循环二次利用,不需人工收集。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抛丸除锈机管腔回砂管路结构,包括除锈机的出管平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出管平台的底部连通有钢管,钢管经蛇形软管与除锈机下部的进料箱相连。
所述出管平台底部开有钢砂出孔,钢砂出孔与钢管管口相通。
所述钢管焊接固定在出管平台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表现在: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在现有除锈机的出管平台下方连通钢管,钢管经蛇形软管与除锈机下部的进料箱相连,这样的结构方式与现有技术相比,飞溅的钢砂可随蛇形软管进入除锈机下部的进料箱,由提升机将钢砂进行二次循环利用,从而大大地降低了除锈作业所需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
1、出管平台,2、钢管,3、蛇形软管,4、进料箱,5、除锈机。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说明书附图,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抛丸除锈机管腔回砂管路结构,包括除锈机的出管平台1,在所述出管平台1的底部连通有直径φ57mm长度为30cm的钢管2,钢管2经1.5m长度的蛇形耐磨软管与除锈机下部的进料箱4相连。所述出管平台1底部开有钢砂出孔,钢砂出孔与钢管2管口相通。所述钢管2焊接固定在出管平台1上。
飞溅的钢砂可随蛇形软管3进入除锈机下部的进料箱4,由提升机将钢砂进行二次循环利用,从而大大地降低了除锈作业所需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石油天然气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四川石油天然气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1181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